重要通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域名将由www.ncpssd.org调整为,欢迎收藏使用!
您好, 请 登录 注册 2025年07月11日 星期五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本栏目图书主要提供书目信息,部分内容提供全文跳转阅读。 排序:按标题列表 按时间列表

构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体系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4年11期 肖贵清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保障。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继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体系,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以“两个结合”推动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4-12-30 黄平

数字赋能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

光明日报 2024-12-27 夏杰长,李勇坚

抓好新兴领域党的建设 推动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光明日报 2024-12-27 杨典

党内法规体系再访——兼论一种新的党内法规现象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 2024年12期 石春林,柴宝勇

关键词:党规体系;党内法规;党内法规体系;二元渊源的组织内部规范

随着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在国有企业和社会组织中形成了一种“党规-国法”二元渊源的组织内部规范。这一规范具有社会规范性、合法律性和党内法规属性“三重性”,对现有党内法规体系的完备性构成了一定挑战。由党内法规体系、党内规范性文件体系、党的规矩(惯例)等不成文规范体系、二元渊源的组织内部规范体系及其他体系性的党规现象构成的“党规体系”,完备地指涉了党内规范体系,解决了现有党内法规体系的完备性问题。党内法规研究应更多关注党内法规实践,丰富党内法规的理论体系。

新质生产力的生态意蕴及其实践路向

江淮论坛 2024年06期 颜晓峰,张艳红

关键词: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

传统生产力在二元对立自然观和资本逻辑的支配下,遮蔽了生产力发展的生态系统前提和自然承载基础,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合理的物质变换,严重威胁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对传统生产力的反思和超越,推进动力机制、支撑载体、实现方式和价值导向的全方位变革,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下生产力的新跃升和新质态,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汇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绿色动能,要从主体培育、绿色转型、科技引领、生态治理四个方面协同发力,进而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新的文化生命体”的内涵与特征——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视角

中国社会科学 2024年12期 吴宏政

关键词:新的文化生命体;中国式现代化;文化主体性;文化辩证性;文化普遍性

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了“新的文化生命体”这一重大原创性和标识性概念。就其内涵来说,“新的文化生命体”是指经由“两个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基础上所生成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新的文化生命体”注入了“魂脉”,使该文化生命体从其开端处便置身世界社会主义的运动之中,把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作为目标,因而被赋予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根本性质。另一方面,这一“新的文化生命体”在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它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进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就其特征来说,它在传承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总体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三个具体特征,即文化主体性特征、文化辩证性特征以及文化普遍性特征。

“第二个结合”的历史意蕴、内在机理和原创性贡献

哲学研究 2024年12期 黄凯锋

关键词:“第二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表明对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理性自觉达到新高度。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来源不同,但是在“科学的普遍原理”和“不易的正常之道”上彼此契合,相互成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经由结合形成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破解古今、中西、体用之争,既推动马克思主义进一步走向“内生”和“内在”,又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走向“复兴”和“新生”,是科学历史观和唯物辩证法在文化发展问题上的理论表达。

国外马克思主义政党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4年12期 禚明亮

关键词:国外马克思主义政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观;世界社会主义运动

国外马克思主义政党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核心要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意义等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从理论渊源上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的关系,从理论体系上诠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从世界意义上论证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价值。

中国经济未来可期

人民日报 2024-12-24 张斌

守正创新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高质量发展

人民日报 2024-12-20 姜辉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视域中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24年06期 陶文昭

关键词:21世纪马克思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将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个重大论断放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大视野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长河中考察,要深入分析21世纪这个大时代,全面把握复杂多变的当今世界,准确弄清21世纪马克思主义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鉴于面临的客观条件和具备的理论自觉,中国负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担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引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性贡献

科学社会主义 2024年06期 严文波,沈卓群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科学社会主义;创新性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是科学社会主义在现代化领域的新诠释,是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走向振兴的标志性成果。在理论创新上,中国式现代化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根本性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社会主义终极目标的认识,赋予了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式的理论意涵;在实践指向上,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推进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拓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向度;在价值旨归上,中国式现代化终结了“历史终结论”、消弭了“文明冲突论”、破解了“国强必霸论”,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价值主张上的本质规定。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理论逻辑及创新贡献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4年12期 何虎生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建设;理论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以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为思想根源,继承了中国共产党人百余年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形成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场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党建篇”。这一重要思想以“十三个坚持”为核心内容,构成了系统科学、逻辑严谨、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确立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首要原则,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行动导向,指明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实践路径,阐明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价值旨归,为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光辉典范,为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提供了理论遵循,为世界政党文明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对政党建设的理论探索作出了重大创新贡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的学理探究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4年08期 陶文昭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创新;体系化;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华文明体系

体系化是推进新时代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化,要在权威论断基础上致力于学理探究。在理论基础上,体系化要遵照理论体系的一般要求,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特征和新时代实践特色。在总体构架上,体系化要将理论创新全要素有机整合到体系之中。对于主要内容、世界观方法论,要把握其在理论体系中的作用以及自身的体系性。在层次结构上,要处理好理论体系与各领域思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之间的关系。在外部关系上,要实现与更大体系的有机对接,从马克思主义体系和中华文明体系进行审视。体系化要坚持自主性,与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结合起来,把握好体系化科学方法,自觉推进、久久为功。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经济建设提供不竭动力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4年08期 曾宪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提出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举措将对实现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经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将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促进高质量发展纵深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