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dong Youth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曾用刊名: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青年工作论坛
简 介:《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发展于1985年创刊的《青年工作论坛》,1998年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以《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在全国公开发行,2011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更名为《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已经成为全国青年理论研究传播的重要平台,其“青少年研究”栏目多次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本刊将进一步强化青年政治学研究,全力打造“青少年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特色栏目,同时创新优化发展“哲学政治学研究”“法学研究”“经济学管理学研究”“文学艺术学研究”等栏目。
- 主管单位:山东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 创刊时间:1985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地址:济南市经十东路31699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6-8329
- 国内统一刊号:CN 37-1481/D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4期
                                
                                    
                                        思政课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投入度
                                    
                                
                                    
                                        刘丙元[1]
                                        (1-6)
                                    
                                         
                                    
                                    
                                    
                                
                                
                                    
                                        “田野思政”:“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一种路径探索
                                    
                                
                                    
                                        王培[1]
                                        (7-13)
                                    
                                         
                                    
                                    
                                    
                                
                                
                                    
                                        理·情·德:高校思政课说服艺术的三维向度
                                    
                                
                                    
                                        徐益亮[1];路丙辉[2];李慧[3]
                                        (14-21)
                                    
                                         
                                    
                                    
                                    
                                
                                
                                    
                                        中国共产党“斗争”概念的历史演变、内涵呈现与方法论取向——基于对《人民日报》(1946—2024)“斗争”话语的文本分析
                                    
                                
                                    
                                        袁一苇[1]
                                        (22-30)
                                    
                                         
                                    
                                    
                                    
                                
                                
                                    
                                        论中华民族集体主义精神的理论渊源与发展进路
                                    
                                
                                    
                                        李浩[1]
                                        (31-37)
                                    
                                         
                                    
                                    
                                    
                                
                                
                                    
                                        哲学与生活:论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儒家哲学
                                    
                                
                                    
                                        杨晓慧[1]
                                        (38-44)
                                    
                                         
                                    
                                    
                                    
                                
                                
                                    
                                        不确定的自由:数字时代青年时间焦虑现象的审思与调适
                                    
                                
                                    
                                        佟玲[1];王子豪[2]
                                        (45-53)
                                    
                                         
                                    
                                    
                                    
                                
                                
                                    
                                        网络圈层生态下青年政治引领的困境表征、溯因及破解路径
                                    
                                
                                    
                                        杨义[1]
                                        (54-60)
                                    
                                         
                                    
                                    
                                    
                                
                                
                                    
                                        数字技术赋能青年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逻辑、挑战与进路
                                    
                                
                                    
                                        张奥运[1]
                                        (61-69)
                                    
                                         
                                    
                                    
                                    
                                
                                
                                    
                                        恢复性司法理念下污染环境罪共同犯罪量刑的现实困境与纾解路径
                                    
                                
                                    
                                        杨程硕[1];张立波[1]
                                        (70-81)
                                    
                                         
                                    
                                    
                                    
                                
                                
                                    
                                        基于《民法典》的流质条款再解释——以归属型清算为构造
                                    
                                
                                    
                                        周昭宇[1];郑远民[1]
                                        (82-89)
                                    
                                         
                                    
                                    
                                    
                                
                                
                                    
                                        数字化转型同群效应与企业绿色创新
                                    
                                
                                    
                                        陈清[1];朱爱萍[1]
                                        (90-99)
                                    
                                         
                                    
                                    
                                    
                                
                                
                                    
                                        一个儒者的突围:班昭《东征赋》的赋史意义与政治意涵
                                    
                                
                                    
                                        史欣[1]
                                        (100-108)
                                    
                                         
                                    
                                    
                                    
                                
                                
                                    
                                        三星堆“巨目”风格的认知机制探析: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的视角
                                    
                                
                                    
                                        刘旭[1];吕鑫[2];杨倩[3]
                                        (109-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