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关系史研究助力两国合作共赢
2025年07月04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赵徐州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赵徐州)6月27-28日,中国中俄关系史研究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黑龙江黑河召开。来自国内18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39名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了中俄关系领域的历史与现实问题。
黑河学院副院长谢慧主持开幕式。黑河学院院长杨敬民在致辞中表示,学校将服务国家战略、深化中俄人文交流视为立校之本、发展之要;凭借地缘优势,学校始终持续发挥在对俄交流合作与研究中的“桥头堡”“枢纽站”作用。期望以此次年会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与研究会及各兄弟院校、研究机构的联系,共同搭建更高水平的中俄学术交流平台,为赓续中俄传统友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高国荣以及中国中俄关系史研究会原会长、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原院长季志业分别致辞,中国中俄关系史研究会秘书长陈开科汇报了上年度研究会的活动情况。
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赵徐州/摄
挖掘新领域 开拓新视角
中俄关系史集中反映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中与外部世界逐步加深交往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发展,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建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所经历的种种艰难曲折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更是今天中国在世界巨变中减少挫折、避免颠覆性错误、成功走出一条和平发展道路最真实的一面历史镜子。季志业表示,回避历史和历史虚无主义不仅损害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公正性,而且影响公众的社会认知和历史评价。中俄关系史学界要保持清醒头脑,不断挖掘中俄关系中的历史资料,用科学的思维方式、严谨的逻辑表达、冷静客观的语言阐述,将中俄关系史的真相和规律揭示给世人,为国家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俄罗斯对于中国的影响是全方位、大纵深、长时段的,但中国对于俄罗斯、苏联问题的研究却是相对滞后的。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冯玉军表示,作为大国关系互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变量,俄罗斯的发展前景和政策选择将对国际格局的演变产生深远影响,中国的俄苏研究应该在既有成果的基础上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应将俄罗斯发展和中俄关系置于“宏大的历史观”“系统性的国际比较”“突出本体意识,以中国的国家利益作为研究俄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三个坐标轴共同组成的立体空间中加以审视,打破学科内部不同研究方向的界限,合理利用不同学科的范式、理论与方法,实现跨学科的研究,大胆挖掘新的研究领域,提出新的研究视角,运用新的研究方法。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尚季芳表示,西北国际通道是抗日战争时期通过中国西北接受国际援助及向国外运输易货物资的重要通道。西北国际通道的合作模式为当今中俄战略协作提供历史借鉴,成为两国共同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符号,也是中俄两国友邻合作应对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渊源。对该通道的梳理研究既能助推抗战史研究,又对于提炼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增强边疆地区各民族的国家认同,实现边疆地区社会稳定、长治久安,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步伐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与会人员合影 本网记者 赵徐州/摄
为世界和平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当今世界处于动荡变革期的背景下,中俄关系的稳定发展特别引人注目。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左凤荣表示,元首外交在两国关系发展进程中起着引领作用。中俄摒弃了西方传统的大国政治游戏,选择合作应对危机与挑战。中俄关系是成熟、富有建设性与可持续性的大国关系,有其自身发展的逻辑和韧性,中俄关系未来可期,前景光明。
中俄关系的发展,为世界格局注入了稳定的力量,为世界多级化发展树立了榜样,为新兴经济体、金砖国家、上合组织、“一带一路”、欧亚联盟以及南方国家注入了活力。清华大学中俄战略合作研究所教授邹启先表示,在国际格局深度调整、全球秩序加速演变的背景下,中俄关系以其战略性、稳定性和示范性,成为当今大国关系的典范。两国在政治互信、战略协作、经贸合作、人文交流等领域持续深化合作,推动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迈向新高度,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从“金砖+”到“大金砖”,中国的努力旨在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开放、联动、普惠的新型全球合作平台。中国通过积极参与机制内部协调、深化经贸合作、拓展人文交流、倡导创新合作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维护成员共同利益等多种方式,为“大金砖”机制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机制的持续深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清华大学中俄战略合作研究所教授王奇表示,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以建设性姿态,与“大金砖”所有成员携手并进,推动这一机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使其真正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力量。
会议由中国中俄关系史研究会、黑河学院、黑龙江省重点培育智库“俄罗斯远东智库”主办,黑河学院远东研究院、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黑河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黑龙江省专业技术领军人才梯队“区域国别专题研究”、黑龙江省俄罗斯远东研究学术交流基地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