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域名将由www.ncpssd.org调整为,欢迎收藏使用!
您好, 请 登录 注册 2025年05月02日 星期五

第二十一届全国外交学学科建设年会暨“中国与联合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2025年04月28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李想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记者 李想) 4月17至19日,“第二十一届全国外交学学科建设年会暨‘中国与联合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学术研讨会”在外交学院举行。

  外交学院党委书记王世廷在致辞中表示,新时代的外交学学科建设,既承载着共和国历史的厚重,更肩负着新时代创新的使命。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流涌动,但中国始终是多边主义的坚定维护者。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需要我们的外交官在国际舞台上纵横捭阖,也需要学界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在三大领域深化探索研究:一是如何将中国式现代化经验转化为全球治理的公共产品;二是如何在国际规则博弈中提升制度话语权;三是如何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的新时代外交人才。

  外交部政策规划司白洁参赞为大会作主旨报告,她表示,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势不可挡,人工智能、绿色经济迭代进化,国际秩序和多边体系酝酿深刻变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中国式现代化世界意义愈加彰显。希望专家学者们深入学思践悟习近平外交思想,为中国外交提供智力支持,讲好中国故事。

  在会议的主旨发言环节中,中国前驻格鲁吉亚、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大使岳斌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意义”主题回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演变,强调中国在全球安全与共同繁荣中的重要作用。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郭树勇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视域下的国际体系秩序变革”主旨发言中,探讨了新时代国际体系的变革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门洪华带来了题为“新科技时代全球治理趋向与中国的应对方略”的专题分析,聚焦科技进步对全球治理格局的深远影响及中国的应对策略。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张海滨分享了“中国运筹绿色大国外交的现状与未来”,探讨了中国在推动绿色外交方面的努力与前景。

  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主任熊炜围绕“中国与联合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解决当前国际秩序“脱嵌”问题提供的思维创新。

  前联合国全面禁核试条约组织外联与法律司司长李根信以“顺应全球治理变革大势,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题,分享了全球治理转型期中国的外交战略。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李巍带来了“外交能力的衰落与权力政治的回归”专题发言,分析了全球权力格局变动对外交能力的挑战。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张骥则聚焦“外交回归与宏观研究”,探讨了外交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趋势。

  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王秋彬以“构建‘外交+AI’新学科与人才培养体系的路径与挑战”为题,分享了人工智能对外交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影响与发展方向。

  平行分论坛中,来自全国几十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98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与联合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工智能时代的外交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大国外交新格局四个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南开大学政党与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王存刚在大会总结致辞中表示,本次会议主题鲜明、贴近现实、议题丰富多彩,是全国外交学研究界学思践悟习近平外交思想和推动学科建设的一次重要会议。

  本次会议同期还举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学会外交学研究分会会员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学会外交礼仪研究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理事会议”,选举产生了两个分会的理事、常务理事以及领导机构。这两个分会的成立旨在整合国内教学和研究力量,系统总结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经验,为参与引领全球治理注入中国风格、贡献中国智慧,通过学科专业建设深化外交人才培养改革,推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外交学知识体系”。

  本届年会由外交学院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学会外交学研究分会和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