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用好“他山之石”
张雨青、张保帅
《诗经》有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置身于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的保质期越来越短,观念的折旧率越来越快,能力的迭代率越来越高,学习借鉴他人的理念、经验、方法等,对于规避错误、优化策略、促进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借鉴不等于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认真鉴别、合理吸收,不能搞“一刀切”,不能简单复制,不能机械照搬照抄,必须摸清实际情况,学会在调查研究中融会贯通使用,方能以“他山之石”取得“攻玉”之效。
摸实情,才能方向明。在学习借鉴“他山之石”时,首先需要搞清楚学什么、向谁学、怎么学这些问题,既立足自身实际情况,也着眼未来发展所需,才能有助于问题解决、事业发展。对于单位而言,要开展好调查研究,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了解情况,把底数弄清、情况吃透,搞清楚制约单位建设发展的核心问题,明确下一阶段努力的方向,才能科学推进单位转型升级。对于个人而言,要学会“认识你自己”,经常对镜自照、自我省察,既看到优点也细览瑕疵,多与身边先进典型比,找到与他人的差距,真正弄明白自己到底缺什么、需要补什么,“攻玉”才能有针对性、实效性。
勤实践,才能长本领。《朱子全书》有言:“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学习借鉴不能陷入简单化浅表化,应跳出不假思索“拿来就用”的机械思维,真正将学到的东西吃透悟深,做到“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在学习借鉴“他山之石”时,务必摒弃空洞泛化、僵化教条的思维,抓住经验表象下的精髓要义,把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道理学理哲理学到手,将所学之“理”放到实践中去检验,真正变成自己的能力素质,实现从着眼“一个点”到纵观“一个面”的提升。
善创新,才能促发展。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学习借鉴“他山之石”,如果只一味模仿甚至“削足适履”“刻舟求剑”,就会陷入僵化机械的被动局面,唯有结合实际对别人的经验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应用,才能变成解决自身矛盾问题的办法。当年,我国在高铁技术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政府只能采购国外的核心技术。后来,通过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本土化改造,最终建立起自己的高铁研发和生产体系,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从追赶到并跑的跨越,还在某些领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不日新者必日退。在学习借鉴“他山之石”时,唯有着眼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转变陈旧僵化的思维模式,破除狭隘局限的路径依赖,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才能在开拓创新、自立自强中不断超越,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