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域名将由www.ncpssd.org调整为,欢迎收藏使用!
您好, 请 登录 注册 2025年10月07日 星期二

以科学家精神培育时代新人

曾力宁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文章指出“当前,我国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强调“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要突出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以科学家精神培育时代新人,是建设人才强国、科技强国和教育强国的重要途径,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由之路。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持之以恒加强科学家精神宣传教育,不断强化科技创新的使命驱动和精神引领,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促使更多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心系祖国和人民,不畏艰难,无私奉献,为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中华民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从杂交水稻到青蒿素,从“两弹一星”到“北斗”“蛟龙”“天宫”“悟空”“墨子”“天眼”等重大科技成果的问世……一代代科学家用毕生心血在中华大地上竖起了一座座科技丰碑,留下了大量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同时也形成了包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等在内的科学家精神。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弘扬科学家精神为抓手,引导广大青年争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让更多有志青年在成长成才道路上既胸怀“科技报国”的理想,又脚踏实地不懈奋斗,真正成长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锋力量。

厚植精神根基,构建科学家精神教育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当前,尤须以系统思维整合教育资源,构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科学家精神培育体系。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要系统梳理我国科技发展史中的鲜活案例,构建以“历史演进—人物典范—当代实践”为框架的立体化资源体系,通过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基因、科学精神,梳理整合钱学森、袁隆平、屠呦呦等著名科学家的成长历程与科研事迹,形成具有历史纵深感和时代特色的教育资源库,让青年学生在理解科学发展脉络中深化对科学家精神的认同。在课程实施层面,推动科学家精神与学科教学深度耦合,在理工课程中嵌入科研伦理、创新思维等模块,在人文课程中设置科技与社会、科技哲学等专题,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一体推进。在课程内容创新上,邀请一流科学家、一线青年科技工作者走进课堂,以其亲身经历诠释科学家精神的时代内涵,使抽象的价值理念转化为具象的行为示范,多渠道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创新育人模式,激发科研探索内生动力。传统科技教育易陷入“单向灌输”与“结果导向”的认知困境,科学家精神教育须重构“教”与“学”的互动机制。在教学方法上,构建问题导向与项目驱动相融合的教学模式,通过跨学科课题设计,引导青年学生亲身体验从问题提出、方案设计到验证反思的完整科研流程,不断提高其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在技术赋能方面,充分利用虚拟仿真、元宇宙等技术打造高度仿真的科研实训环境,让青年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激发研学探究的内生动力。在师生互动方面,建立基于“科研共同体”的协同创新模式,通过教师的微课题研究指导,让青年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科研方法,锤炼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形成“敢于质疑,勇于试错”的科技创新思维。

搭建实践平台,锻造科技报国过硬本领。实践证明,要夯实科学家精神培育根基须突破课堂边界,在实践淬炼中实现知行合一。在价值塑造方面,通过组织青年学生现地参观科普教育实践基地,让他们近距离感受科学家的爱国精神、思维方式和探索历程,引导青年学生把科学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在产教融合方面,着力构建“校企研”协同育人机制,通过与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和创新实践平台,组织青年学生深入到科研工作一线,使其在真实科研情境中深化对科技报国使命的认知。在能力培养方面,完善循序渐进的科研训练体系,构建“基础实验训练—学科竞赛提升—创新创业实践”的阶梯式培养链路,使青年学生在科研实践中逐步提升科学研究的核心素养,实现科学家精神的养成与升华。

完善激励机制,涵养潜心问道价值追求。基于科技创新活动的本质属性与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须构建以学术本真为导向的激励机制体系,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脚踏实地做学问、精益求精搞科研,实现科学家精神的内化与传承。在评价机制方面,强化对青年学生逻辑思维、创新能力和学术韧性的考核与动态评估,实现从单一结果评价向全过程评价的范式转变。在激励制度方面,构建“正向激励—容错保障”的机制,不仅设立科技创新、团队协作等专项奖学金,还应推动建立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科技创新制度。在文化培育方面,依托学术沙龙等活动,讲好讲活科学家的求知成才故事,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勤奋坚韧,戒除浮躁,磨砺“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毅力、“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执着、“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