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民生为大”的深刻意蕴
房 彬、汪沁怡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我国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习主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始终坚持“民生为大”,在高质量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最深厚的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人民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推动者,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人民支持和参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也是人民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走得通、行得稳,关键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实施更有温度的举措,落实更暖民心的行动,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习主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中国人民的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汇聚蕴藏在人民中的无穷智慧和力量,才能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才能把各方面的干劲带起来,持续激发人民群众参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极大热情,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壮美华章。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民生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关乎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习主席强调:“现代化不仅要看纸面上的指标数据,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抓住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实现了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良性循环。“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深刻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特质,映照出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新时代以来,我们之所以能书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坚持“民生为大”正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为解决民生问题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多办一些民生实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健全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中国特色社会救助体系,织密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要始终坚持就业优先,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使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提质扩容的过程,持续打造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政策体系,鼓励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拿出更多有温度、见实效的举措,抓一件成一件,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经得起检验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