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路径
邓 洲
纵观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历程,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是决定大国兴衰的关键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物质支撑”。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我们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意义和目标要求,加快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完整性是我国产业体系区别于其他国家最显著的特征,也是先进性和安全性的基础和前提。产业体系完整性体现在产业门类齐全以及产业链配套能力强上。我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大部分产品在国内就可以实现全产业链配套。产业体系完整性还体现在生产要素齐备上。我国国土面积大,资金流量充裕,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形成了世界级规模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队伍,能源资源保障能力持续提高,数据要素资源丰富。然而,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较低,一些产业“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问题依然存在,在一些技术含量高的细分行业还有缺项。要在巩固传统优势领域的同时,加快补齐这些短板,不断提高产业体系完整性。
先进性指的是产业体系中各类产业技术水平领先、处于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能高效集聚全球创新要素。这是迈向工业强国的基本条件,也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目标。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成效明显,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实力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加速缩小。目前,我国钢铁、汽车、电子信息等行业的装备水平、生产工艺、生产效率和绿色低碳水平已达到甚至超过发达国家,5G、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随着更多前沿领域进入科技创新的“无人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径已难以为继,必须进行更多原创性、探索性创新活动。这需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安全性就是要实现重要产业链自主可控、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这是应对错综复杂国际环境的现实需求。近年来,我国产业体系自主可控能力不断提升,面对多轮外部冲击展现出强大韧性和抗压能力。当前,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更加重视能源资源安全、产业链安全。在资源能源方面,我国部分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较高,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可能造成相关产业生产成本的变化。在产业链方面,当前部分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器件、材料、设计软件对外依存度还比较高。需着力补强薄弱环节,进一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提供战略支撑。
针对目前存在的短板和弱项,需进一步优化产业政策,不断提升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先进性和安全性,夯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
在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完整性方面,要夯实基础、擦亮名片、着眼未来。一是脚踏实地做强基础产业,加快补齐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瓶颈短板,完善支持政策,形成持续稳定投入机制,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根基。二是进一步擦亮产业名片,持续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聚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一方面继续做强做大轨道交通装备、核电、船舶与海工装备、工程机械等优势产业,带动上下游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另一方面推动优势产品出口和优势产能“走出去”相结合,将国内产业优势转化为全球产业优势。三是加快未来产业布局,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开辟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等未来产业新赛道。
在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先进性方面,要充分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开放合作,凝聚强大创新合力。充分发挥我国产业规模大、体系完备、配套能力强以及研发投入强度大、专利技术产出多的优势,加强政策引导,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协同发展。不断深化科研院所改革,更好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基础研究主力军的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联合组建研发中心、工程实验室,激发企业科技创新内生动力,加快重大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步伐。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积极参与全球创新合作,加强与世界各国在前沿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合作,推动国际技术交易市场建设。拓宽高技术产业融资渠道,通过示范应用、政府采购等方式加大对前沿技术转化和产品开发的支持,促进先进技术成熟和商业化生产。
在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安全性方面,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积极应对外部挑战。加大“卡脖子”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扎实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稳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数字经济国际合作与交流,全面深入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增强国际经贸规则话语权和影响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合作和政策协调,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链、价值链,强化区域供应链。以营商环境改善为重点推动利用外资实现“量质齐升”,着力推动对外开放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转变,进一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建设一流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促进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发展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