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年:“中国方案”赋能全球南方现代化
本报记者 褚国飞
当前,全球治理体系经历着深刻调整,不确定性显著上升,开放合作如何为动荡世界注入稳定性?全球南方面临的结构性困境该如何破解?中国又该如何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以夯实发展根基?围绕这些关乎全球发展的核心议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在参加全球南方现代化论坛期间,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结合中国实践与国际格局,从经济贡献、发展模式、知识构建三个维度进行深度阐释,既立足现实数据,又兼具理论深度,为理解当代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提供了重要视角。
中国开放:
全球经济“稳定锚”与“动力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开放合作为动荡世界注入稳定性,您如何看待中国发展对全球的“稳定锚”作用?
郑永年:讨论开放合作,首先要明确一个基本事实——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拥有全球最大规模中等收入群体,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单一市场。从这一现实出发,中国的开放本身,对世界、对国际社会而言,就是重要的国际公共品。
正如论坛上林毅夫先生提出的,各国与地区皆有自身比较优势:一个国家在某些产品生产上具备优势,其他国家则在另一些产品上更具竞争力,这种差异需要通过贸易与交易实现互补,而开放是前提——没有开放,交易便无从谈起。
中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中国的开放多年来始终是世界经济的动力源。中国作为单一经济体,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这样的成绩实属难得。当前中国仍在持续发展,市场规模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需指出的是,小经济体的开放对自身发展固然重要,但难以拉动世界经济;而中国的开放,不仅体现在市场层面,更体现在产能层面。我一直强调“产能改变世界”,这一点尤为关键。
在全球南方议题上,其核心矛盾仍是发展与现代化。如何破解这一矛盾?当前西方的做法存在双重性,一方面推行贸易保护主义与经济民族主义,另一方面对全球南方国家的投资附加诸多条件。这显然不利于全球南方的发展。
那么全球南方应如何实现发展?我此前已强调,中国的现代化路径和发展模式与西方存在本质差异。西方的逻辑是,自身发展起来后,便抽掉其他国家可借鉴的“梯子”,阻止其他国家跟上发展步伐;而中国发展起来后,却主动将“梯子”伸出去,助力其他国家共同发展。这并非抽象的哲学命题或理论表述,而是付诸实践的行动。
当前中国的技术体系已基本覆盖从低端到高端的各个领域,尽管在高科技领域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但中低端技术及相关产能已相当成熟。以共建“一带一路”为例,西方曾污蔑其为“新帝国主义”,但事实是,共建“一带一路”的核心是助力发展——建设基础设施、学校、医院,这些都是任何经济体实现发展的必备条件,也是中国向全球南方伸出的“梯子”。
从根本上看,我们的目标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个国家实现发展,而其他国家深陷贫困,这样的格局绝非真正的命运共同体,更不是理想的命运共同体。国内层面,我们追求共同富裕,国际层面则追求共同发展、共同现代化,这是逻辑的延续。
全球南方发展:
破解困境需“走自己的路”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曾探讨全球南方的结构性困境破解之道,也提及中国式现代化的开源范式。从这一视角出发,中国应如何向世界展现现代化的中国方案?
郑永年:理解全球南方的结构性困境,首先要明确其与“全球北方”的对应关系。其次,全球南方自身也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但我认为,当前全球南方面临的问题,根源之一在于“全球北方”自身出现了危机。
自特朗普政府推行“退群”政策、不再重视传统盟友关系后,“全球北方”的发展已陷入困境。美国虽在经济与技术领域有一定优势,但发展中的矛盾已十分突出——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失衡,分配不公导致社会分化加剧,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欧盟的问题更为显著,过度监管与高福利政策导致福利社会难以为继,创新能力也因过度监管受到限制,无法得到充分释放。
由此可见,“全球北方”已自顾不暇,欧洲、美国都难以解决自身问题,又怎能指望它们帮助全球南方?
不过,这种由“全球北方”衰落引发的结构性变化,对全球南方而言反而是机遇。从这一角度看,全球南方的核心议题仍是发展与现代化。此次全球南方现代化论坛邀请了印度、拉美学者,探讨全球南方如何摆脱过往困境,关键在于:重新确立适合自身的现代化模式。
在论坛上,我梳理了几种过往的现代化模式:体制外依附模式(如拉美国家)并未成功;体制内依附模式同样失败;还有体制外独立模式——完全不与西方互动,也无法实现发展。而中国的现代化模式,对全球南方国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与创新价值,其核心是“既要拥抱世界,又要走自己的路”。若拥抱世界的结果是丧失自我,这样的现代化必然失败。因此,开放是前提,要主动拥抱世界,但同时必须坚守自身的发展道路。
在这一过程中,“走自己的路”是核心。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成功的关键经验可概括为:拥抱世界,且坚持走自己的路。这就启示每个国家既要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又不能丧失主体性——若在发展中迷失自我、失去主体性,后果将不堪设想。
智库使命: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夯实发展根基
《中国社会科学报》:当代智库承载着时代责任,在中国发展进程中发挥了独特作用,您如何看待这一议题?
郑永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高端智库正是这一战略的重要载体——其核心任务是基于中国自身实践经验,构建属于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
作为智库领域的实践者,我坚信中国智库完全有能力担此重任。中国智库更了解中国的实际问题、政策导向与社会现状,能更好地衔接理论与实践。具体而言,中国智库可从三个方向发力:一是为中央政府决策提供服务;二是深入调研实践层面的真实情况,为理论构建提供现实依据;三是在学理层面持续修正中国过往承袭的、过于西方化的学术体系,确立中国自身的主体性。
作为中国智库“领头羊”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全国智库同仁携手努力,尽快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这一点至关重要。经济等硬实力固然重要,但知识软实力同样不可或缺。一个国家的思想理念能够传承,正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如今只能通过考古发掘探寻踪迹,而孔孟的思想学说,我们至今仍能通过书籍研读领会其内涵。基于此,中国智库必须认清自身肩负的重大责任,全力以赴做好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这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