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广东实践新局面
本报记者 李永杰
初冬时节,南粤大地生机盎然。11月7—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赴广东考察调研,并出席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这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的首次国内考察活动,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六次踏上广东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饱含着对南粤人民的深情牵挂。
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推动高质量发展
在广州,习近平总书记察看了广东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成果展示。在听取广东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眼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近年来,广东锚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目标,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核心牵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链条创新生态,广东全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将创新动能切实转化为产业发展实效,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互促共进的格局加速形成。一系列核心数据彰显广东创新硬实力:区域创新综合能力实现全国“八连冠”,“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5年稳居全球第二位。2016—2024年,全省研发经费支出持续攀升,2024年达5100亿元;研发人员约158万人、高新技术企业约7.7万家、发明专利有效量66.56万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2.37万件——多项关键科技指标始终保持全国首位,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愈发凸显。
以创新为引擎,广东始终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深入推进产业与科技深度融合。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广东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报告(2023—2024)》显示,广东已基本构建起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产业竞争力持续跃升。随着新型工业化深入推进,广东已形成基础雄厚、门类齐全、配套完善的工业体系。其中,电子信息制造、汽车、电气机械等15个行业规模领跑全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服务业质量效益持续领跑全国。
广东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一直以庞大的经济总量和相对较高的增长速度在全国占据领先地位。2024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4万亿元,连续36年位居全国第一。在广东财经大学数字经济学院院长王方方看来,看待广东经济数据,不能只盯“增速排名”,而要同时看“增量、质量与趋势”,并把广东放在自己的历史坐标里去比较。“广东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课题,如新质生产力、数字化转型、绿色发展等方面的指标,都应成为我们衡量广东经济健康与活力的重要参考。”他表示,正确看待广东经济数据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广东经济当前的发展状态,也能为未来的政策制定提供有效指导。
深化粤港澳合作
全力推进大湾区建设
在粤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对广东来说既是重大责任,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并且明确指出“广东要发挥主力军和火车头作用”。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推进大湾区建设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6年多来,粤港澳三地携手共进,推动大湾区综合实力和集聚效应持续增强。2024年,大湾区经济总量为14.79万亿元,以不到全国1%的土地面积、6%的人口总量,创造出全国1/9的经济总量,超越纽约和旧金山两个世界级湾区。作为大湾区建设的“主力军和火车头”,广东在多个关键领域持续发力,推动大湾区综合实力不断跃升。
“近年来,大湾区创新举措不断推出,为三地居民在大湾区学习生活、创业就业提供了更多便利。”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王廷惠告诉记者,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琴澳一体化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为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提供了有力支撑。“广东持续深化改革开放,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不断强化,要素流动更加顺畅,大湾区融合程度更深。”
在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看来,广东“主力军和火车头”的作用集中体现为“三大核心角色”:一是以经济腹地与产业中心为根基,做强大“增长引擎”,打造全球科创高地与现代化产业体系;二是立足双循环关键节点,当好用活开放“联通枢纽”,通过基础设施“硬联通”与规则机制“软联通”构建统一大市场,联动港澳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引领企业“拼船出海”;三是深耕“一国两制”新实践,筑牢协同“核心纽带”,以公共政策对接、跨境民生便利化促进深度融合,通过高水平建设前海、横琴等重大平台,为港澳发展拓展空间,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前,习近平主席在会见国际奥委会主席考文垂和终身名誉主席巴赫时说:“相信这届全运会不仅将见证新时代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成就,也将展现中国式现代化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万千气象。”暨南大学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院副院长陈联俊表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了三地联合举办全运会的影响和意义。“粤港澳三地同属岭南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血脉,在语言、风俗、体育、价值取向上有着共通性,广东应在人文湾区建设上发挥‘主力军和火车头’作用。”陈联俊建议,广东可以以这次举办全运会为起点,每年策划不同类型的大型文化体育活动,集聚三地资源优势,展示三地特色文化,进而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大动力。
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红色文化
11月7日,广东省梅州市雁洋镇的叶剑英纪念园一派庄严肃穆。习近平总书记向叶剑英铜像敬献花篮,在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旧文物前驻足凝视,循着时光的脉络重温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峥嵘岁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今天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建立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打下的江山、攒下的家底之上的。要结合党史宣传教育,讲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事,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永远听党话、跟党走。
青山绿水间,那份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中愈发清晰厚重,成为激励南粤儿女前行的精神密码。“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红色纪念馆的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回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当时的谆谆教诲,叶剑英纪念园管理局办公室主任罗振锋的心情依然激动。他说,叶剑英纪念园作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阵地,必须深刻领会、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更活载体,肩负起“讲好故事、赓续血脉”的时代使命。
记者到访叶剑英纪念园时,遇到好几支前来参观学习的研学团队。“一件打了补丁的粗布军装,一个带着划痕的军用望远镜,一本字迹工整的军事笔记……每一件文物都代表一段红色的记忆。”在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解中,学生们沉浸在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中,叶帅“矢志共产宏图业”的革命信念已然在学生们内心深处扎根发芽。
梅州是广东唯一全域属原中央苏区范围的地级市,这片浸润着客家精神与革命热血的土地,承载着厚重的红色记忆。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这里孕育了叶剑英等开国元勋,留下了三河坝战役、中央红色交通线等诸多震撼人心的革命印记。近年来,依托丰富的红色禀赋,梅州创新“红色+”多元融合模式,打造“梅州红十景”文旅品牌,推出“红色+客家”“红色+生态”“红色+研学”等特色线路。红色文化资源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30处革命遗址保护纳入民生实事,整治人居环境、完善基础设施,让老区焕发新生机。如今的梅州,37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处党史教育基地星罗棋布,红色文化已成为融湾发展的亮丽名片,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持续焕发磅礴动能。
不远处的南福金柚种植基地硕果满枝,金黄的柚果沉甸甸挂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果香。考察当天,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果林,同果农和农技人员亲切交流。他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要加强科技应用,推动农文旅融合,不断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带动更多农民群众增收致富。记者了解到,南福金柚种植基地是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核心区域、千亩金柚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目前,基地种植金柚面积达5000亩、产量达1.25万吨、产值达5750万元。种植户有440户,金柚种植户平均年收入达8.5万元,金柚产业已成为南福村民的“摇钱树、致富果”。
果林间,山地轨道运输车满载着一筐筐金黄的大柚子蜿蜒前行。正在采摘柚子的果农告诉记者,运输车不仅省力省钱,还能减少果实磕碰,果实品质有保障,是实实在在的科技助农。在果林深处,记者遇到了正在忙着采摘金柚的果农杨钦新,他伸手扒开一个大金柚,热情地递到记者面前,“尝尝我们的金柚,好吃得很!”老杨种了一辈子柚子,柚子撑起了他的家庭。“400棵柚子树,一年收入差不多有15万元”,嚼着甘甜的果肉,老杨满脸的自豪与幸福。他说,老区人民的生活一定会像习近平总书记祝愿的那样,“像金柚一样又甜又美”。
从基础设施到制度创新,从产业协同到民生融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每一次跨越都离不开广东的主动作为。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广东将继续以主力军的担当、火车头的劲头,深化三地协同发展,让大湾区经济更具活力、民生更有温度、文化更富魅力,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书写更加璀璨的大湾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