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重塑就业新格局
本报记者 张译心
北京近期召开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向世界展现了机器人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在科大讯飞展台,一台身后背着智能语音背包的机器人正忙着跟观众“聊天”;人形机器人天轶2.0正娴熟地进行电力巡检;在优必选展台,近20台机器人、无人物流车合作无间,展现了从物料入库搬运到智能分拣的“丝滑”全流程作业。
有网友评论道:“这里的每台机器人都有可能取代一个真人。”这些机器人忙碌的实景,或许将引发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深刻变革。传统职业路径和发展道路正由人工智能浪潮重新定义,未来如何确保人类竞争力?值得所有人严肃思考。
深度影响就业市场
今年5月,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一份有关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就业的报告称,全球四分之一的工作岗位可能受到生成式人工智能影响。研究表明,从事固定流程或者“可预测的”常规任务的工作者,更易受到人工智能的冲击。但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教授王林辉认为,目前人工智能在情感交流、原创性和精细手工等方面仍有较大局限性。人类在许多工作领域依然占据优势,如需要复杂人际互动、同理心与情感沟通的岗位(如心理、教育、护理),依赖人类独特创造力与体验的领域(如艺术创作、基础科研),以及场景多变(如急救)或非标精细手工岗位(如艺术品修复)。不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催生了新的职业蓝海,某些人才需求旺盛,比如人工智能训练师、系统运维员等。
事实上,那些能够运用高阶认知能力和社会情感技能的劳动者,在人工智能时代更受青睐。这类“软”技能一般具有高度的“人性化”与“复合性”特征,能够与人工智能需求形成有效互补。在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魏下海看来,拥有此类技能组合的劳动者,无论在就业晋升,还是工资增长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
但应警惕的是,人工智能可能加剧劳动力市场上“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就业极化”现象。王林辉认为,劳动者要主动拓展原有技能边界,积极学习人工智能互补型技能或人工智能增强型技能以适应新技术环境。
除了机器人在流水线上的直接岗位替代,现有研究普遍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还带来了更为隐性的劳动力市场冲击。工作内容加速迭代,促使劳动者持续调整技能以适应新工具和工作流程。工作稳定性下降,企业减少长期合同,更多岗位呈现“众包化”或“零工化”特征。如外卖、网约车和短视频平台中,人工智能驱动的算法派单和智能调度正在加剧岗位的“零工化”。劳动者更是面临沉重的终身学习压力,在技术迭代和岗位不稳定双重作用下,不断更新技能已成为普遍要求。
应对这些就业挑战,需发挥多方合力。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磊认为,劳动者应提升人工智能素养与跨学科整合能力,强化批判性思维与沟通协作等不可替代优势;企业应将培训嵌入日常工作流程,营造“在岗学习”环境;政府则需完善再就业保障体系,并推动模块化教育与微证书制度,降低劳动者技能更新成本。以此增强劳动力市场的韧性,缓解人工智能扩散带来的结构性风险。
推动就业生态和劳动关系转变
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激增32%,而制造业用工需求下降5.8%。这无疑加重了大众对人工智能替代的忧虑。但将就业困境简单归因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能失之偏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罗楚亮认为,宏观来看,就业形势更多与投资信心、外部环境变动及政策调整等因素相关,人工智能的替代效应并非唯一主导因素。当然,人工智能也正在深刻重塑劳动力市场的技能需求与工作属性。
随着人工智能广泛参与众多工作领域,雇主对劳动力技能的升级和转型提出了更高要求。这种技能需求的演变,客观上也体现了社会经济价值评价标准的转变——从追求短期效益转向长期动态发展,更加重视对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积极应对以及长期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魏下海表示,这也预示着劳动者的竞争力不仅取决于当前掌握的知识技能存量,更依赖于持续终身学习、技能更新以及创造性突破的能力。
人工智能已成为众多场景中的“协作者”,改变了职场的职责分工和职业价值。人工智能擅长执行任务、处理数据和生成初步成果,而人的核心价值在于评估人工智能的准确性、引导跨领域问题的回答,并在“人类创意+人工智能生成+人工修正”的流程中发挥统筹作用。李磊认为,人工智能的普及使工作从执行转向判断与创造,从知识积累转向问题提出与引导,从个人努力转向人机协同产出。为适应这一变化,劳动者需要提升人工智能素养,明确人工智能的能力边界,增强跨学科整合能力,弥合人工智能产出与现实需求的差距,并培养批判性思维与伦理判断。
人工智能的参与在改变工作形式的同时,也改变了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对劳动权益保障、社会保障体系形成挑战。但人工智能的参与并没有降低企业对劳动过程的监督和控制,反而使其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因此劳动权益保障受到极大挑战。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如何完善劳动权益保障,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还需要进行深入探索。罗楚亮认为,总体原则应该是增强对技术的监管,增强技术应用的竞争性。此外,平台的垄断性会削弱技术应用的竞争性,在制度设计上应当增强平台的竞争性,避免平台垄断。
有学者认为,人工智能对劳动关系和就业生态的影响总体比较乐观,新技术应用总是会同时产生替代效应和创造效应。就业创造效应是发现新的市场机会的过程,相信在完善的市场机制下,企业会做出更为灵敏的应对。
面向未来的人工智能就业战略
人工智能时代对就业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如何增强劳动者的竞争力?有学者认为,对教育体系进行深层次的结构性改革应当是关键议题。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赵忠认为,当前教育不仅要重视对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认知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对责任心、意志力、团队合作等非认知能力的培养。要形成促进劳动者全生命周期提升和更新自身人力资本的教育体系。具体而言,首先要增强通识教育,更好地平衡针对一般能力的通用型技能培养和针对具体岗位的特殊型技能培养,通过培养劳动者的学习能力和健全完善在职技能培训与终身学习体系,以自我更新的能力和贯穿终身的教育体系应对技能需求的不断变化。其次,在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教学方式上,通过实践课堂、学习小组、赛训结合、产教融合、自主探索等方式,进一步加强责任心、意志力、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对劳动者自身而言,若要在劳动力市场中保持竞争力,王林辉建议,需要掌握人工智能难以替代的能力、可以与人工智能协同的能力,以及在多种职业当中都能适用的可迁移技能。劳动者应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积极学习新技术和技能,利用人工智能提高工作效率。根据行业发展趋势规划学习路径,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学习新技能,争取获得资格认证。重视组合技能培养,增强职业适应性。人力资源部门可联合各方搭建技能学习平台,探索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技能微认证模式,鼓励劳动者持续学习提升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