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赵焕斌
习主席曾在《之江新语》中指出,努力做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带头人,做人民群众信赖、尊敬的贴心人。广大党员干部要成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必须强化宗旨意识、公仆意识,始终做到态度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以不懈的奋斗、无畏的担当、扎实的作风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站稳群众立场,以百姓之心为心。“一个党员,如果与群众的距离远了,就与党拉开了距离;心中没有群众,就不配再做共产党员。”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他带领群众治理“三害”,兰考人民至今“看到泡桐树,想起焦裕禄”;孔繁森一腔热血洒高原,用行动证明“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杨善洲坚定“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的信念,退休后主动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将一片荒山改造成了茫茫林海。历史和实践都证明,党员干部站稳群众立场,厚植一心为民的深厚情怀,就能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才能听懂群众的话、走进群众的心、办好群众的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党员干部要以高度的情感自觉和务实行动贴近群众、深入群众,把群众当亲人,永不脱离群众,紧紧地和群众站在一起,始终如一地对群众饱含深情、倾注真情,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和赤子之心,始终同人民群众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做到“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以为民底色擦亮公仆本色。
熟悉群众语言,善于同群众交流。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现实中,有的党员干部缺乏与群众沟通的本领,同群众话不了冷暖、唠不了家常,在群众面前处于失语状态;有的认为群众语言“土气”,讲起来“有失身份”,官腔十足、官话连篇,让群众反感。只有熟悉群众语言、善于同群众交流,才能打开群众的“话匣子”,触动群众的“心窝子”,进而在家长里短中了解实情,在嘘寒问暖中倾听心声,在排忧解难中拉近感情。
学会与群众说话,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基本功。广大党员干部要营造真诚轻松的谈话氛围,多讲与群众心贴心、接地气的话,把大道理讲活,把政策内容讲透,用冒热气的“家常话”、含真情的“实在话”换来群众推心置腹的交流;还要做好网上群众工作,坚持学网、懂网、用网,善听“网音”,善用“网语”,及时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愿所盼,积极解决实际问题,让互联网成为贴近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便捷通道。
维护群众利益,认真为群众办事。习主席指出,哪里有人民需要,哪里就能做出好事实事,哪里就能创造业绩。“我入党是为了群众的利益,不是为了个人利益”的黄大发带领村民埋头苦干30余年,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出一条“生命渠”,结束了当地长期缺水的历史,改善了群众的生活条件。维护群众利益,就要把一件件好事实事办好办实,让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真正用在为民办实事、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站在群众立场上,看看能不能有助于解决群众难题,是不是有利于增进人民福祉,使“干的事”精准对接群众“盼的事”,真正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要把群众的小事当大事干,积极努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能马上解决的立即就办,一时不能解决的也要列出时间表、明确路线图,紧盯不放、一抓到底,以为民造福的实际行动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