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濮端华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在这场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中,中国人民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战斗力,孕育形成了伟大抗战精神。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伟大实践中的集中呈现,具有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永恒价值,必须倍加珍惜、持续弘扬。
伟大斗争需要伟大精神
伟大斗争铸就伟大精神
在抗日战争这场伟大斗争中,中国人民谱写了彪炳千秋的抗争史诗,熔铸了震古烁今的伟大抗战精神。伟大抗战精神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源自中华儿女的浴血奋战、中华民族精神的全面升华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中华儿女的浴血奋战孕育了伟大抗战精神。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妄图通过大规模侵华战争“灭亡中国、绝我族类”。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生存、民族复兴、人类正义,率先打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日本侵略者凭借国力和军力优势,在中国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面对野蛮残暴的侵略行径,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全体中华儿女共赴国难,凝聚起血战到底的空前斗志,打败了穷凶极恶的侵略者,彻底粉碎了其殖民奴役中国的罪恶图谋。伟大抗战精神就孕育形成于这场艰苦卓绝的民族解放斗争之中,激励中国人民取得了反抗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
中华民族精神的全面升华催生了伟大抗战精神。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关键就在于中华民族精神为我们提供了生生不息、奋斗进取的强大动力。五千多年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风貌,历来崇尚“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民族大义。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进程一次次被打断,在一次次抗争中,中华民族逐渐觉醒,中华民族精神不断升华。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将这种民族觉醒和民族精神升华推向了新高度,催生了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伟大抗战精神。可以说,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是山河光复,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升华和生动彰显。
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激扬了伟大抗战精神。近代以后,中国人民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缺乏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力量。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坚持从政治上把握方向、大势、全局,率先高举武装抗日旗帜,领导和推动了全民族抗战的兴起和发展;积极倡导、有力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广泛凝聚起了中华民族的抗日力量;旗帜鲜明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率领广大党员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坚持战斗在抗日战争的最前线。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坚强领导和中流砥柱作用,激发出中国人民无穷的创造力和战斗力,振奋了全民族的精神面貌,铸就了伟大抗战精神。
伟大抗战精神
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是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抵御外侮的鲜明精神标识,也是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持久抗战的强大精神动力。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习近平主席指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武装起来,形成了全民族救亡运动的巨大政治力量。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武装抗日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最大限度团结了全民族全社会力量。“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形成了包括工农商学兵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等在内的全民族抗战局面,出现了无数可歌可泣、彪炳史册的爱国壮举,展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深厚爱国情怀。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是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的伟大胜利,也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在民族危亡之际,“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成为中华儿女的共同信念。面对日本侵略者,“誓死不当亡国奴”的全体同胞挺起民族脊梁,前赴后继,共赴国难,筑成打不破的铜墙铁壁,形成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头颅可断腹可剖,烈忾难消志不磨。”杨靖宇壮烈牺牲后,敌人残忍地将其剖腹,发现他的肠胃中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在与日本侵略者的殊死斗争中,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御外侮,付出极大的牺牲,中国军民伤亡总数3500万以上,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书写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中华民族历来具有敢于斗争、英勇善战的光荣传统。在极端艰苦困难的条件下,从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再到战略反攻,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中国人民坚持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从视死如归、战斗到底的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到不畏强敌、浴血奋战的新四军“刘老庄连”,从宁死不屈、壮烈殉国的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到孤军奋战、拼死抵抗的国民党军“八百壮士”,中国人民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威武不屈、英勇杀敌,以血肉之躯筑起了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坚决捍卫了民族独立与民族尊严。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在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下,“亡国论”“速胜论”等论调粉墨登场。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科学预判战争形势与发展走向,鲜明提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一重要论断,更加坚定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血战到底的决心意志。全体中华儿女怀着必胜信念,义无反顾地走上抗日战场,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三大方针,领导根据地军民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并开展强有力的反投降斗争,同国民党顽固派反共反人民的活动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在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坚定信念支撑下,中国军民抗敌十四年之久,最终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
在伟大抗战精神激励下
奋力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时空变幻,精神不朽。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一场薪火相传、接续奋斗的“接力跑”,要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砥砺前行的奋进力量,凝心聚力、迎难而上,不断夺取事业发展新胜利。
不断增强永远跟党走的高度自觉。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人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成为中国人民在风雨来袭时最可靠的主心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党的领导直接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要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更好凝聚起奋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磅礴力量。
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全国各族人民同仇敌忾,团结一心,用血肉筑成了一座侵略者不可逾越的钢铁长城。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结着中华民族矢志复兴的历史夙愿,是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奋斗的最大公约数,只有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才能梦想成真。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要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重要着力点和落脚点,继承发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涵养“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深厚情怀,让“民族复兴、人人有责”成为时代最强音。
不断增强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自强不息历来是中华民族鲜明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文明赓续传承的力量源泉。面对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中国人民以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意志战斗到底,铸就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中华民族长期奋斗的历史延续,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实践。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要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断增强志气、骨气、底气,汇聚起砥砺前行、攻坚克难的强大精神力量,续写中华民族发展新辉煌。
不断增强敢于斗争的风骨品质。为夺取抗日战争伟大胜利,中国人民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也只有在斗争中才能不断开创新局面。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要发扬斗争精神、坚定斗争意志,时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通过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作者系国防大学政治学院院长、国防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