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念二十载 绘就美丽中国新画卷
本报记者 张译心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安吉县余村调研时指出,“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20年来,这一朴素而深刻的理念,如同一颗思想的种子,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深刻重塑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与实践,开启了一场关乎发展观的根本性变革,引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指引我国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
全新的发展哲学
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以物质财富大规模生产和消费为特征,建立在高能源消耗、高碳排放、高环境破坏基础上。在20年前的农村,“挖煤开矿砍树办工厂”“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是常态,在此模式下,环境与发展相互冲突。自“两山”理念提出后,全国各地坚定不移保护绿水青山,加快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探索形成“护绿换金”“聚绿成金”“借绿生金”等转化路径,形成了一系列有特色、可借鉴、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和发展模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张永生认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提出,突破了工业革命以来环境与发展相互冲突的传统观念,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为高质量发展开辟新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采取前所未有的环保政策,不仅环境治理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发展质量也大幅提升,绿色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
“作为一种新发展理念,‘两山’理念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辩证互动、相得益彰的协同共进新思维新进路,体现了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发展哲学和现代化观。”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郇庆治认为,一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一种自然财富、生态财富,也是一种经济财富、社会财富,因而,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而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杨开忠认为,“两山”理念及实践包含统一论、底线论、转化论三个逻辑递进层次。统一论坚持“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强调绿水青山的自然财富(生态存量与服务)可转化为社会财富(健康、就业、公平)和经济财富(产权、技术、市场),要求通过制度、技术、市场创新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达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底线论则主张“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基于生态产品的公共性和生存必需性,要求在两者冲突时严守“地球边界”与生态承载力,恪守生态保护红线,杜绝突破生态底线的经济发展。转化论的核心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关键在于完善体制机制,落实污染者/受益者付费,高效实现生态财富向经济财富的转化,推动建设美丽中国与清洁美丽世界成为自觉行动,实现多元共治。
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苏州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方世南认为,“两山”理念推动形成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等重要理念,体现出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经过20年治理发展,我国整体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蓝天白云、清水绿岸、鸟语花香、碧海银滩等自然美景,又回到了人民群众身边。《绿水青山绘就美丽画卷——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创新与世界意义》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29.3微克/立方米,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到90.4%,首次超过90%;长江干流连续5年、黄河干流连续3年全线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全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3.7%,全国24个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已消除“不健康”状态。森林覆盖率超过25%,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约1/4来自中国。
方世南表示,“两山”理念引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探索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多元化拓展“两山”转化路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不断健全,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创造了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中国方案,美丽中国建设和地球美好家园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
“两山”理念是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指引。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乔清举认为,“两山”理念坚持以绿色为底色、创新为驱动,通过技术赋能、模式革新和制度优化,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与产业附加值,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乔清举认为,由绿色能源、智能制造、数字技术等构成的新质生产力(绿色生产力),正重塑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我国在风电、光伏、储能、电动汽车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加速走向全球产业链高端,带动中国制造向“并跑”甚至“领跑”转变。绿色发展不仅是产业升级方向,更是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动力。通过绿色技术创新与产业生态重构,我国能够在全球价值链中掌握更多主动权,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支撑。
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20年来,学术界有关“两山”理念丰富理论意涵与思想体系的研究,从具象意义上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到抽象意义上的哲学辩证思维,体现了深刻的唯物辩证的生态实践认识论与社会历史的生态辩证法的理论意涵。在郇庆治看来,“两山”理念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丰富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表明前者是后者不断演进发展过程中的贯穿性主线和简约化形态,这将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做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大众化与国际传播。而“两山”理念在全国各地的创新性践行与实践案例丰富了我们对于“两山”转化体制机制与多样化路径的理解,极大提升了我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民性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民主本质的认识。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需要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张永生认为,“两山”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前提。将这一理念转变为现实,还需要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建立起相应的体制机制。政府要实施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通过绿色公共产品为新的绿色经济创造市场条件。同时,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探索新的绿色经济形态和商业模式,将“绿水青山”切切实实地转化为“金山银山”。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尤其要重视转型公正,通过政策机制设计,尽量让所有地区、部门、人群都从中受益。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方恺认为,一方面,要推动碳汇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例如,“两山”理念的发源地安吉,于2021年在全国率先成立县级“竹林碳汇收储交易中心”,通过对碳汇生态产品进行确权、定价,打通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另一方面,要推动数字化与绿色化深度融合。发挥数字化对绿色化的赋能作用,推动传统产业降本降耗,培育绿色消费新动能,释放数字技术在优化数据中心布局中的应用潜力;发挥绿色化对数字化的牵引作用,通过能源革命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减少数字基础设施能耗;引导数字废弃物规范回收与利用,降低数字产业的生态影响。
20年光阴流转,“两山”理念已经深深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展望未来,面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从量变到质变的跃升关口,面对全球气候治理的复杂挑战,“两山”理念仍将是引领中国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最强大的思想武器。持续深化其理论与实践创新,必将绘就更加壮美的生态文明画卷,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筑牢根基,也为人类共建清洁美丽可持续的世界贡献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