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
冯 兵、杨智皓
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从实际出发,前提是深入实际、了解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要了解实际,就要掌握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科学方法和经验总结,是党的光荣传统与优良作风的具体体现。
纵观百余年党史,我们党始终注重调查研究,把调查研究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进行的调查研究,是主动应对国内外危机的科学实践,既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于直面问题的勇气胆魄,又诠释了积极应对风险挑战的责任担当。重温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关于调查研究的思想和实践,汲取蕴含其中的宝贵历史经验,对于引导今天的党员干部用好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以扎实有效的调查研究不断增强决策科学性,进而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把调查研究作为践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途径。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条件。坚持实事求是要求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通过调查研究了解事实、掌握真相、得出结论。抗日战争初期,当时哀叹“亡国论”者有之,主张“速胜论”者亦有之。毛泽东同志从国内外斗争现实情况出发,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客观冷静地分析,发表了著名的《论持久战》,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充分印证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调查研究为基础作出战略决策的正确。“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的过程,千万省略不得、马虎不得。”决策作为改造世界的实践方案,其科学性依赖于前期调研所形成的对客观实际的准确把握。社会现象是多种要素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必须通过多维度的调研,才能避免孤立、静止、片面的认知偏差,确保决策符合实际、务实可行。实践证明,调查研究工作做得越扎实、越细致、越深入,就越能够掌握真实情况、作出科学决策。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扬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主动深入基层,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近的远的都要去,好的坏的都要看,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全方位了解真实状况,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切实把一线的矛盾和问题摸清弄透,用以支撑决策的科学性。
把调查研究作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工作方法。毛泽东同志指出:“凡是忧愁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一经调查研究,办法就出来了,问题就解决了。”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开展了大量的社会调查,这既是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需要。以1937—1945年陕甘宁边区移难民安置为例,面对大批移难民涌入,边区政府通过深入调研,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安置优待措施,不仅使移难民实现居者有屋、耕者有田,也使边区人口增多、粮食增产,为发展经济生产和建设革命队伍提供了有力支撑。前进道路上,广大党员干部要把调查研究作为了解社情民意、解决群众诉求的“金钥匙”,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既要“身入”更要“心入”,把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摸清楚、找准确,为最终解决问题奠定坚实基础。同时,要注重调研成果转化运用,将群众的“问题清单”转化为党员干部的“履职清单”,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调查研究成为密切党群关系、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法宝。
把调查研究作为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制度确立起来。科学完备的制度是确保调查研究有序开展的前提和基础。1941年,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和《关于实施调查研究的决定》两个文件,决定设立中央调查研究局,调查研究作为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制度被确立起来。历史充分证明,加强调查研究制度化建设,既能使调查研究有规可依,又可使决策的科学性得到保证。新征程上,要推动调查研究制度化经常化,使调查研究成为党员干部的经常性工作,推动在全党蔚然成风、产生实效。要通过制度化设计确保调研活动定期组织、全面覆盖,保证调研的常态化推进、制度化落实。要坚持和完善重要决策调研论证制度,做到不调研不决策、先调研后决策,以刚性约束防止和克服决策的随意性与盲目性,从而确保决策科学性、实效性。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