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南传播
Southeast Communication
简 介:《东南传播》是立足海峡西岸、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新闻传播专业期刊,杂志紧盯理论前沿,透析传播实践,热心服务读者。在全国新闻传播类学术杂志中影响力靠前,实务性突出。国内统一刊号:CN 35-1274/J,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9579,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数据库期刊、中国期刊协会‘全国百家期刊阅览室’指定刊物”。《东南传播》与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部合作设立《媒介融合前沿和理论》栏目,引导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前瞻性地关切媒体融合发展中热点、难点问题;与厦门大学传播学院合办的《海峡传播》栏目以促进两岸交流、加深两岸互信为宗旨,研究两岸传媒发展现状,在舆情、媒体转型、传媒政策、新闻教育、两岸交流等各种传播相关议题上展开深入探讨,提供一个两岸传播交流的宽广平台,构建一个多元互动的学术空间;与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合作《华莱坞电影研究》栏目着眼华莱坞电影生产机制、传播路径、收视规律和文化环境,共同描绘和规划华莱坞电影研究的宏图和愿景,社会关注度不断提升。由新闻媒体提供新鲜案例和思考,由传播院校提供前瞻思路和理论分析,《东南传播》促成学界和业界在学术平台上深度融合,用互联网思维引领用户生产内容。本刊既是传统媒体业务探讨和论文发表的学习园地;也是传播院校科研活动总结和教学成果推广的理想平台。
- 主管单位: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
- 主办单位: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
- 创刊时间:2004
- 出版周期:月刊
-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西环南路128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9579
- 国内统一刊号:CN 35-1274/J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7期
“后真相”时代网络舆论的博弈分析及引导策略
陈金满[1]
(1-4)
融媒体视域下省媒记者站的基层治理角色重构——基于“四下基层”工作方法的实践探索
许广陵[1]
(5-8)
融合传播视域下主题报道的叙事重构传播价值路径研究
刘伟程[1]
(9-11)
主流媒体冰雪报道的理念、叙事与传播策略探究
邢翀[1];付玉[2]
(12-15)
媒介融合背景下H5新闻作品创新研究——以第34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
陈丽芳[1];周文静[1]
(16-18)
身体在场、空间叙事与记忆联结:抗战集体记忆的媒介化重构——基于“跟着团长打县城”的个案考察
张澍[1];张怡笑[1]
(19-21)
基于数字博物馆使用的Z世代跨文化敏感实证研究
范明[1];王文岩[2]
(22-26)
文化维度视域下国际旅游组织的跨文化调适与中介作用——基于Instagram中美账号的对比研究
任梦琳[1]
(27-33)
战乱背景下物质技术、符号文本与地点空间的三重勾连:中国网红叙利亚文化传播的抖音实践研究
韩珊珊[1]
(34-40)
全媒体时代桥接社群的跨文化传播实践——以TikTok难民涌入小红书为例
贺凯宁[1]
(41-44)
空间赋权与话语权重塑:台剧复兴下女性题材剧集的空间叙事策略
邱郁雯[1]
(45-48)
作为界面的网络影评:超文本结构、数据库逻辑与标签实践
张为[1]
(49-51)
中国电影工业化关键概念群研究的知识实践(2000-2024)——基于CNKI数据库的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
朱郁闻[1];许蔚祺[2]
(52-59)
跨媒介传播视域下电影IP的文旅消费转化机制研究——以《哪吒之魔童闹海》为例
徐箐苗[1]
(60-62)
目连戏文本在当代语境的影像诠释——以电影《草木人间》为考察对象
王怡[1]
(63-66)
客家方言在电影中的运用解析
钟传校[1]
(67-69)
电影体制改革背景下福建民营电影的历史发展与生存挑战
张骏熠[1]
(70-74)
梅派艺术的数字传播与趣味共同体的建构
郭敏[1]
(75-79)
基于精神分析视域下AIGC对洛阳桥IP的设计研究
原海博[1];郑丽敏[1];林宇杰[2]
(80-86)
媒介遮蔽下的“平等”幻象:关于演唱会“饭撒”现象的研究
刘灵萱[1]
(87-92)
虚拟偶像技术的文化批判
邹诗怡[1]
(93-97)
社媒时代中的群体性口语复归:技术、情境与感官平衡的重构
甄君豪[1]
(98-101)
困境与再造:媒介实践视域下的乡村共同体研究——基于豫北D村的田野调查
张梦菲[1];王一岚[2]
(102-106)
播客IP的情感经济:基于数字共同体理论的互动机制与价值生成
李瑞欣[1]
(107-109)
视觉景观与身份表演:《北洋画报》摄影图像的身体政治研究
张爱坤[1]
(110-114)
迷失与重构:关于青年群体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主体性研究
刘佳佳[1];胡佳锦[1];刘泽宇[1]
(115-119)
超高清技术驱动下广播电视行业的变革与发展
林刚[1]
(120-122)
文化自信视域下视听传播人才培养的路径与模式探析
汤天甜[1];白薏琳[1]
(123-125)
纪录片建构“Z世代”青年形象的影像表达与价值追索——以《Z世代青年说》为例
叶桐[1]
(126-128)
媒介考古视域下中国历史类纪录片的话语表达研究
赵博翀[1]
(129-132)
历史题材纪录片《惟有香如故》:“第四堵墙”祛魅下的参与式叙事实验
王中伟[1];郭建军[1]
(133-136)
电视深度报道的困境与对策
孙鲁梅[1]
(137-139)
智媒时代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与转型路径
黄小萍[1]
(140-143)
反思与重构:节目主持人语言艺术新论
徐梁[1]
(144-147)
数字镜像中的重生:“人生重启计划”系列短视频的社会情绪解码与身份重构
李晓夏[1];夏梦萱[1]
(148-153)
《规训与惩罚》50年:中国传播学研究中的规训权力理论
徐晨开[1]
(15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