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Modern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该刊已选入:武大RCCSE核心期刊(2020)、社科基金资助期刊(2014)、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20)、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年)、社科基金资助期刊(2024)、社科基金资助期刊(2025)
曾用刊名: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简 介:该刊以学术性、时代性、思想性为追求,视野开阔,理论超前,思想活跃,观点新颖。在高校学报中,它突破了传统学科研究领域相对稳定的规范,站在时代的潮头和理论的前沿,密切关注变动着的以广播电视为中心的大众传播事业的新问题、新现象、新观念,为理论研究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与活力,使研究充满时代精神和前瞻意识。在新闻传播类学术刊物中,它超越了一般此类刊物重业务、重应用的倾向,从整个社会文化大背景对传播现象进行全方位、综合性的理论研究,并紧紧追踪国内外理论研究的最新动向和学科前沿,从而营造出更高层次的学术理论和文化品味,被誉为广播电视期刊中“学院派”的代表。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 创刊时间:1979
- 出版周期:月刊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1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7-8770
-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363/G2
- 邮发代号:2-753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6期
重生:“人机分工”时代高等教育的涅槃之路
廖祥忠[1];李雨谏[2]
(1-10)
“空降霸榜”抑或“昙花一现”:热搜话题集体注意力动态模式及其影响因素
周葆华[1,2,3];钟媛[4]
(11-21)
生成式人工智能意识形态的倾向与差异研究——以美国封禁TikTok事件为例
陈刚[1];刘灿威[1]
(22-30)
悬置于虚实之间:网络二次元用户的圈层话语实践与数字交往——以NGA二次元国家地理为例
罗雁飞[1];范豪宇[1]
(31-43)
超越新闻:新闻民族志的两波浪潮与未来走向
王敏[1]
(44-56)
党刊重大主题报道的情感传播机制
储勇[1,2]
(57-63)
化变与共生:中国国际传播的文学性范式探赜
张斯琦[1];李霁月[1]
(64-75)
“诗骚传统”当代传播的历史意蕴与实践路径
郭艳华[1];马竹君[2]
(76-84)
文生视频之后:身体理论视角下通用人工智能的现实发展与未来走向
喻国明[1];谢玮祎[1]
(85-94)
流动的联结:青年群体的异地数字化实践与地方感再造——以B站乡土叙事类视频为研究对象
陈刚[1];李怡静[1]
(95-106)
双重致瘾:智能媒体视听监视及其对网民行为的重构
刘冰[1];毛红敏[1]
(107-118)
可持续的社会创新:“光明影院”无障碍传播的行动者网络构建
陈欣钢[1];刘丁香[1]
(119-127)
人机对话中的隐忧:大语言模型的数据隐私风险与信任机制
顾理平[1];王芊蕴[1]
(128-138)
对话建构自我: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自我互动论
赵双阁[1];魏媛媛[2]
(139-148)
“算法政治推送”:运行机理、意识形态风险及其治理
李小波[1];翟岩[2]
(149-160)
从“实域”到“虚境”:数字化生存中个体生命的自我重构
陈琦[1];陈家栋[1]
(16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