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民族研究
Qinghai Journal of Ethnology
该刊已选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9-2020)、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扩展(2010-2011)、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年)
简 介:本刊系民族学类学术刊物。主要发表有关民族学、社会人类学、宗教学、历史学、藏学、蒙古学、民族语言学、民族民俗学、民族经济学、民族教育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和调查报告。特别注重对青海高原诸世居民族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欢迎学风严谨、育之有理有据、论证严密、文字精确流畅的学术论文投寄本刊。
- 主管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 主办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 创刊时间:1989
- 出版周期:季刊
- 地址:青海省西宁市八一中路3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5681
- 国内统一刊号:CN 63-1016/C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2期
考古文化背景下的青藏高原人群古DNA研究进展
韦兰海[1];柳雷亮[1]
(1-13)
四十年来青藏高原现生人群人体测量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张兴华[1];郑连斌[1]
(14-21)
白马藏族形成史的分子人类学探索
原海兵[1];谢世杰[2];王智勇[3]
(22-29)
裕固族户族起源新解——基于分子人类学视角
张咸鹏[1]
(30-42)
宗族作为一种场域:从布尔迪厄实践人类学出发的中国理解
杜靖[1]
(43-52)
实践与认知:“中国法律儒家化”命题反思
唐伟华[1]
(53-64)
合内外之道:中国宗族实践的儒学人类学面向
宋雷鸣[1]
(65-76)
中国当代“并家婚”实践及学理思考——以浙北地区为例
张静[1]
(77-85)
复杂关系场中的人骨或人体组织之争——以中国台湾莫那·鲁道为代表的雾社遗骨和马远布农族遗骸争议等为例
杜抱朴[1]
(86-92)
关于费孝通的差序格局观念
赵旭东[1]
(93-98)
民族数字互嵌社区研究
王伟[1];林婉冰[1]
(99-10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的广西实践
吕嵩崧[1];方素梅[2]
(107-113)
交往交流交融助力共同富裕的实证研究——基于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的个案考察
祁进玉[1];王春艳[1]
(114-120)
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时空场域与路径——基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分析范式
王学荣[1]
(121-127)
地方性知识视阈下生产礼仪变迁研究——以贵德东山六措哇为例
东主卓玛[1];柔金措毛[1]
(128-136)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逻辑与功能错位
贺雪峰[1]
(137-144)
“生产团结”:直播电商劳动过程中的民族交融机制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X电商公司为例
李元元[1];胡嘉圆[1]
(145-154)
易地搬迁安置社区社会转型与生活秩序实现机制——基于凉山州的调研
袁明宝[1];王日欣[2]
(155-162)
制造耦合:村民理事会参与项目治理的实践路径与机制——基于桂东T村的讨论
吴雨霞[1]
(163-170)
家庭第一代大学生身份影响新生适应的中介机制研究——基于某顶尖大学医学生数据的实证分析
栗晓红[1];杨歌[2];郑兰斌[1];张莉娟[1]
(171-181)
军事防御、众志成城与象征符号:论长城在中国历史上的三重意蕴
吕文利[1];马周睿[2]
(182-192)
乾隆朝新疆边缺考论
张剑虹[1]
(193-200)
沿边开放与近代云南蚕桑业变迁(1902-1937年)
张永帅[1];高延超[1]
(201-209)
防范与联合:清中期芒市土司的互嵌式社会结构与共同体样态
刘建莉[1]
(210-216)
清代西南地区义学教育中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境遇与实现路径——以义学碑刻文献为中心
冉富匀[1];李良品[2]
(217-222)
水权的转移与实践——清代内蒙古土默特金氏家族“随水三俸”的消解过程
王艳[1,2]
(22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