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术研究
Wushu Studies
曾用刊名:搏击
简 介: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双百方针”,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和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交流科技成果,促进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为教育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 主管单位:山西省体育局
- 主办单位:山西体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创刊时间:2004
- 出版周期:月刊
- 地址:太原市大营盘寇庄北街3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6-1839
- 国内统一刊号:CN 14-1387/G8
- 邮发代号:22-86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7期
清代(1644-1840)武术史料的特点
田文波[1]
(F0002-F0002)
武术家庭·自强精神·武德情怀:文明武术生活的内在逻辑探究
陈青[1];高会军[2]
(1-3)
台州南拳技法研究
覃宇德[1]
(4-6)
数字化赋能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
黄海[1];陈军[1];邓坤坤[2]
(7-10)
三晋传统武术文化成因研究
申洪山[1];李玉文[1];于振东[2]
(11-13)
“非遗”视域下崆峒派武术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陈兴雷[1];高凤霞[1];张宏[2]
(14-17)
形意拳文化基因的课程思政三维转化模型构建与实践验证
于慧[1]
(18-21)
太极柔力球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发展研究
刘春霞[1]
(22-24)
梁山武术基因图谱构建及数字化传承研究
林绍伍[1];徐刚[1]
(25-28)
体育全球化视角下中国武术发展的困境与反思
宁知娇[1];吴朝举[1]
(29-31)
数智时代武术短视频的国际传播策略
许安[1];武宇鹏[2]
(32-34)
太极拳对中老年糖尿病前期人群身体成分、骨密度和平衡能力的影响研究
刘璇[1];胡淑娟[1]
(35-38)
“一带一路”倡议赋能武术文化国际交流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与路径研究
马鸣阳[1];何满龙[2];李本一[1]
(39-41)
民族体育高敏感度的竞技化体验传承研究
张亚恒[1]
(42-44)
中国式摔跤发展困境探究:社会、学校、竞技体育的三重审视
熊壮[1];刘文武[2];王洲洋[3]
(45-47)
不同拉伸结合肌内效贴对散打运动员下肢运动表现的影响
陈浩[1];张宝禹[1];郭烨玄[1];武小清[1];季首成[2]
(48-50)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散打运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和纾解对策
杨刚[1]
(51-53)
山西省重竞技项目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现状及对策
崔馨颐[1]
(54-5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体育课程的实践研究——以中医健身棒课程教学为例
朱清华[1];曹凌紫[2]
(57-60)
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武术教学的德育价值、困境及其实现路径研究
陈鹏[1];高会军[1];潘勤[1]
(61-64)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能力培养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基于教师资格证“国考”视角
崔苗苗[1];刘希坤[1];温杰[1]
(65-67)
激发课堂活力:中医药院校传统体育保健课教学研究
郭毅[1]
(68-71)
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太极功夫扇专项课为例
麻飞[1]
(72-74)
世居少数民族特色民俗体育项目融入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路径研究
张磊[1];张彦[1];付翔[2]
(75-78)
吴图南太极思想在高校太极拳课程中的价值转化研究
韩丽丽[1];张东宇[2];董立兵[2];杨伟[2]
(79-81)
体育助力文化润疆:基于高校武术课程思政育人的价值意蕴与推进路径
许婷[1];饶戈[2];王锋[2]
(82-85)
高校武术课程思政与学生管理耦合机制研究
李梦露[1]
(86-88)
新时代高校武术教学守正创新的路径研究
吴深[1];姚琼[2]
(89-91)
新课标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武术专项课程的构建
李承叡[1];张月娟[1];蔡中元[1]
(92-95)
新时代武术教育发展变革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袁彩琴[1]
(96-98)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研究
李本一[1];王宁宁[2];杜岩[3]
(99-101)
苗族鼓舞的体育传承矛盾和多维纾解
张明莉[1]
(102-104)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推动体育强区建设的历史梳理与现状分析
胡海光[1];臧若帆[2];华岩[2]
(105-107)
意识三态观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厘析、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韦宁飞[1];黄建团[1];王旭[1];刘宽[1]
(108-111)
民俗体育助推乡村振兴逻辑理路、地方实践与推进路径
张晨[1]
(112-114)
融合与创新:新媒体视域下民族传统体育的网络传播策略研究
陈梦怡[1]
(115-117)
城市化发展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保护研究
程元[1]
(118-120)
少数民族特色体育助力武陵山片区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及实践路径研究
郑爱萍[1];朱亮[1];郭米会[2]
(121-123)
唐宋蹴鞠文化助推小学校园足球文化建设路径研究
牟圣乔[1];覃宇德[2];梅林琦[3];房佳婕[2]
(124-126)
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聚焦及实现路径
田广[1];李交胜[1];刘劲松[1]
(127-129)
新时代背景下女排精神在高校排球普修课中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
徐凯旋[1]
(130-132)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大学体育教师课堂教学领导力的价值引领与重构
杜志娟[1];赵光勇[1]
(133-135)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模式实践策略
陈勤[1]
(136-138)
体育与健康课堂落实核心素养的实践困境与教育进路
陈国俅[1];李炫灵[2];张家玺[2];何庆华[2];朱丽[2]
(139-142)
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体育精神的由来、价值与践行
董又祯[1];常有江[1];唐庆[1]
(143-145)
全民健身背景下我国居民体育活动现状及其对居民情绪的影响
田琳[1]
(146-148)
我国高校校园五人制足球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应对方略
沈思明[1]
(149-152)
基于TOE框架的省级体育社会组织数字化转型的价值意蕴与机制构建
和雨辰[1];樊晓东[1];江嘉宇[1];陈鹏[1]
(153-156)
定向未来,点亮儿童空间素养之光——评《幼儿园定向运动课程》
缪柯[1]
(157-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