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和产业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该刊已选入: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2019)
曾用刊名:中外产业科技
简 介:《科技和产业》是科技与经济交叉的综合性期刊。以促进经济与科技结合为宗旨,主要登载科技与经济交叉类研究型兼应用型论文,所设栏目涵盖科技促进产业、地区、区域、企业的发展状况。由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题写刊名。热烈欢迎广大作者提供创造性的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方法研究及高水平的文献综述、学科发展述评、学科前沿评介、产业行业发展动态评述、实际工作经验总结等稿件。杂志也可刊发项目、课题的研究报告,为成果发布、职称评定、毕业升学等搭建平台。所有来稿本刊均会在十日内通过电子邮件给您回复,告知您的稿件是否被录用。一经录用,保证在三个月内见刊发表。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技术经济学会
- 创刊时间:2001
- 出版周期:半月刊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1-1807
- 国内统一刊号:CN 11-4671/T
- 邮发代号:2-735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10期
黄土垂直节理发育机理及其合理的数值计算方法
李涛[1];张建[1,2];王永刚[1];孙纬宇[2];吕硕[1];许政东[1]
(1-8)
考虑隐私保护和数据流通的交通个人数据银行服务模式
操建中[1,2];王宁[3];曹娟[3];唐一鸣[3];王瑞婷[3];王建强[1,2]
(9-17)
基于投影和交叉熵的Picture模糊多属性群决策方法
李亚娟[1];范建平[2];吴美琴[2]
(18-24)
浅埋软岩大断面隧道施工工法研究——以滨江路隧道工程为例
索华志[1];毛兴吉[1];黎国强[1]
(25-31)
低空经济的发展态势及促进策略研究
茹雨暄[1];王乐[1];盖梦瑶[1]
(32-37)
工程项目团队成员工作嵌入量表开发与检验
何玲[1];李燕[2];王舒[1];张林峰[1]
(38-45)
基于PLS-SEM的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应用制约因素的作用机制研究
王舒[1];李燕[2];蒲新月[1];何玲[1]
(46-52)
基于SEM的新生代建筑工人安全培训效果影响机理研究
王丽娟[1];陈俊龙[1];刘济恺[2];王森[1]
(53-60)
中国绿色航线网络与机队规划联合优化模型研制及效果
张宝山[1];王旻轲[1];张昊彤[1];钱田[1]
(61-68)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手写数字识别研究与设计
朱姣蓉[1]
(69-76)
活动弯头冲蚀特性研究及抗冲蚀改进
何宗毅[1,2]
(77-82)
工业互联网平台数据安全韧性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
陆婧瑜[1];杨伟[1]
(83-91)
数字创新场景下“专精特新”制造企业韧性提升的组态效应
李雪[1]
(92-101)
情智融入对旅游品牌真实性感知影响——基于文化认同视角
于锦荣[1];张立胜[1];涂梦君[2]
(102-110)
鄂尔多斯南缘致密砂岩气藏储层水锁防治技术应用与实践
卫颖菲[1];李明[1];柏险峰[1,2];王军峰[1];曹永波[3];高振国[1]
(111-117)
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岷江上游地域为例
罗小军[1];罗丽[1];汪琳[1]
(118-127)
喀斯特黄壤分布区谢家沟小流域侵蚀性降雨与产沙特征分析
向鸿琳[1];向娟[2];杨广斌[1];谢波[3]
(128-133)
湖南省沅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丁鹏[1];吕星浩[2];李剑炜[3];万大娟[1];袁腾跃[1];于澍[1]
(134-140)
科创金融支持长三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范宇翔[1];陈江华[1]
(141-150)
基于居民城际出行网络的兰州都市圈交通一体化研究
郑以宁[1]
(151-158)
甘肃省城市空间引力网络结构时空演变分析
赵飞翔[1];杨清[1]
(159-166)
太原市古树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历史文化价值
冯煜清[1,2];李颖俊[2,3];张宝贵[1,2]
(167-172)
基于改进引力模型的黄河上游城市群空间联系特征分析
庞开拓[1]
(173-179)
LZ市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创新发展模式研究
李倩[1];李海天[2];邓睿[3];李祥[1,4]
(180-186)
山东省制造业科技创新体系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付雯雯[1]
(187-192)
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对生态韧性的空间溢出和门槛效应分析
刘同超[1]
(193-198)
浙江省营商环境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郑艺腾[1];沈伟腾[1]
(199-205)
泉州世界文化遗产点的旅游空间结构优化与开发策略研究
黄耀裔[1];赵益民[1]
(206-211)
农业信贷对牧户增收的异质性影响——以内蒙古四个盟市为例
周杰[1];贾云鹤[1]
(212-219)
多维网络视角下成渝经济圈产学研合作演化研究
李晓敏[1];彭国莉[1]
(220-226)
乳制品行业并购动因及绩效分析——以蒙牛乳业并购妙可蓝多为例
孙思婕[1]
(227-235)
渤海Q油田定位密封预应力对注水管柱的影响
戚亚东[1];方涛[1];尚宝兵[1];赵顺超[1];周玉刚[1];吴华晓[1]
(236-241)
基于PMC指数模型的智慧社区政策量化评价
程予[1]
(242-249)
低碳经济下上市公司绩效及影响分析——基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
刘晗[1];张晓凤[1]
(250-257)
基于CiteSpace的智慧社区研究热点分析
陈蓉[1,2];邹杰[1];张爱琳[1,2]
(258-265)
脱钩视角下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方式及其区域差异评价
李天恩[1]
(266-276)
社会资本视角下农户绿色认知和生产行为改善意愿对技术性施肥行为的影响
华春林[1];马祥[1];陈超[1]
(277-283)
离岸视角下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障碍分析与对策探讨
孟柔佳[1]
(284-289)
产教融合合作对象能力评估及耦合点选取机制
王建[1];陆颖[2]
(290-295)
企业社会责任中介效应下内部控制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
苗雪琪[1];李玉娜[1]
(296-301)
新个体经济社会责任的逻辑起点、内容边界及治理机制
银丽萍[1];肖建勇[1];李超[1];张培毅[1]
(302-306)
数字经济与共同富裕:基于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准自然实验
段炜华[1];葛建龙[1]
(307-312)
绿色金融、绿色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张赟[1];刘佳怡[1]
(313-318)
非工作时间工作连通行为对工作拖延行为的影响机制
张译之[1];潘清泉[1]
(319-324)
数字资产研究现状分析
李潭博[1];孟佳欣[1];蒋文江[1]
(325-332)
企业数字化转型如何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陈雅馨[1]
(333-341)
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对省际碳排放量的影响
沈柔[1]
(342-349)
市场型环境规制能促进区域绿色创新吗?——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为例
孙启宸[1];孙中叶[1];牛晓迪[1]
(350-358)
环境规制能否赋能企业绿色创新“量”与“质”的并进?——基于创新投资的中介作用
刘婉婷[1];周叶[1,2]
(359-369)
员工绿色行为对工作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王李南[1]
(370-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