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高教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该刊已选入:武大RCCSE核心期刊(2020)、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20)、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年)
简 介:《江苏高教》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江苏教育报刊总社主办。刊物由江苏省高教局创办于1985年1月,初为季刊,内部发行;1986年1月改为双月刊,1987年1月起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2017年改为月刊。2002年刊物合并到江苏教育报刊社。《江苏高教》站在高等教育学科前沿,着重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研究、探索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各类问题,充分发挥舆论先导、决策参谋、学术园地、信息桥梁、实践指导的作用。刊物设有“理论探讨”“高教管理”“教学研究”“高校科研”“德育天地”“学生工作”“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高职教育”“比较高等教育”等栏目。 办刊以来,《江苏高教》立足江苏,面向全国,坚持实施精品战略,认真切实把握实践应用和学术研究之间的结合点:一方面,准确把握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脉搏,及时反映高等教育领域中的新思路、新动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决策和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另一方面,始终坚持正确的学术导向,促进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和学科的成熟与发展,具备了较高的学术含量。刊物在成长过程中逐渐获得社会的认可,赢得了高等教育研究工作者、高等教育管理人员和高校教师的广泛好评,被全国众多高校列为高等教育学硕士和博士生的必读刊物。发行量也在全国同类刊物中名列前茅,订户遍及全国高校。
- 主管单位:江苏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创刊时间:1985
- 出版周期:月刊
- 地址: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A楼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3-8418
- 国内统一刊号:CN 32-1048/G4
- 邮发代号:28-264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9期
                                
                                    
                                        山东理工职业学院
                                    
                                
                                    
                                        
                                        (F0002-F0002)
                                    
                                         
                                    
                                    
                                    
                                
                                
                                    
                                        高校有组织科研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协同:应为、难为与何为
                                    
                                
                                    
                                        康云菲[1];蒋凯[1]
                                        (1-10)
                                    
                                         
                                    
                                    
                                    
                                
                                
                                    
                                        我国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举措、特征与审思——基于“双一流”建设高校改革文本
                                    
                                
                                    
                                        王顶明[1];牛丹[2]
                                        (11-18)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及突破
                                    
                                
                                    
                                        张颖璐[1];刘奕琳[2]
                                        (19-23)
                                    
                                         
                                    
                                    
                                    
                                
                                
                                    
                                        新时代高校艺术人才培养体系转变与模式重构
                                    
                                
                                    
                                        关丽颖[1];杨悦[2]
                                        (24-29)
                                    
                                         
                                    
                                    
                                    
                                
                                
                                    
                                        超越与回归:“以学生为中心”的再审视及其重构
                                    
                                
                                    
                                        李婧芸[1];刘振天[1]
                                        (30-37)
                                    
                                         
                                    
                                    
                                    
                                
                                
                                    
                                        家庭处境不利学生的概念廓清、歧义审思及成长支持
                                    
                                
                                    
                                        徐红[1];董泽芳[2]
                                        (38-45)
                                    
                                         
                                    
                                    
                                    
                                
                                
                                    
                                        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逻辑审视与实践进路
                                    
                                
                                    
                                        马廷奇[1];王思瑶[1]
                                        (46-54)
                                    
                                         
                                    
                                    
                                    
                                
                                
                                    
                                        社会结构论视域下我国大学教师形象的解析与重构
                                    
                                
                                    
                                        刘蕾[1];闫建璋[2]
                                        (55-62)
                                    
                                         
                                    
                                    
                                    
                                
                                
                                    
                                        大学院系治理文化的价值意蕴、理论内涵与实践进路
                                    
                                
                                    
                                        胥晚舟[1];姚聪莉[1];张冰冰[1]
                                        (63-72)
                                    
                                         
                                    
                                    
                                    
                                
                                
                                    
                                        “院办校”分权制衡:复杂性科学视域下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新质态
                                    
                                
                                    
                                        宋晔[1];孙晓伟[1]
                                        (73-79)
                                    
                                         
                                    
                                    
                                    
                                
                                
                                    
                                        数字时代大学治理的价值遵循与体系重构
                                    
                                
                                    
                                        刘春雷[1]
                                        (80-88)
                                    
                                         
                                    
                                    
                                    
                                
                                
                                    
                                        论大学的数字责任
                                    
                                
                                    
                                        李玉栋[1];陈昭宇[1]
                                        (89-96)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校数智美育变革:理论逻辑、现实挑战及改革方向
                                    
                                
                                    
                                        孙亦悦[1]
                                        (97-103)
                                    
                                         
                                    
                                    
                                    
                                
                                
                                    
                                        教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力的复归
                                    
                                
                                    
                                        张明瑞[1,2];张伟[2];李宪印[1]
                                        (104-109)
                                    
                                         
                                    
                                    
                                    
                                
                                
                                    
                                        立德树人视域下人工智能赋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理与路
                                    
                                
                                    
                                        卢醒寒[1];史献芝[2]
                                        (110-117)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教育场域优化路径探究
                                    
                                
                                    
                                        杜刚[1]
                                        (118-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