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
该刊已选入:武大RCCSE核心期刊(2020)
曾用刊名:宁波师院学报
简 介:本学报是教育类学术刊物。主要刊登教育基础理论、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思想、教育史、教育实践、国外教育(包括译文,但必须取得原著作权人的授权)等方面的研究论文以及有关专题的综述和评论文章;开展学术讨论与争鸣;介绍教育科学新书刊;宣传介绍各级各类学校。
- 主管单位:宁波大学
- 主办单位:宁波大学
- 创刊时间:1979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风华路818号宁波大学学报编辑部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8-0627
- 国内统一刊号:CN 33-1214/G4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5期
                                
                                    
                                        推进高校有组织科研成果转化的创新策略——以两所美国大学的实践为例
                                    
                                
                                    
                                        刘骥[1];丘霖[2]
                                        (1-11)
                                    
                                         
                                    
                                    
                                    
                                
                                
                                    
                                        新工科背景下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布局、特征与趋向
                                    
                                
                                    
                                        胡德鑫[1,2];郭虹聪[1]
                                        (12-23)
                                    
                                         
                                    
                                    
                                    
                                
                                
                                    
                                        新制度主义视角下我国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制度化困境及纾解
                                    
                                
                                    
                                        王轶玮[1];王齐全[1]
                                        (24-34)
                                    
                                         
                                    
                                    
                                    
                                
                                
                                    
                                        论比斯塔对杜威教育思想的批判与发展
                                    
                                
                                    
                                        洪哲璇[1];洪明[1]
                                        (35-45)
                                    
                                         
                                    
                                    
                                    
                                
                                
                                    
                                        研究生教学研究性生成逻辑的多维探究
                                    
                                
                                    
                                        李润洲[1]
                                        (46-54)
                                    
                                         
                                    
                                    
                                    
                                
                                
                                    
                                        高校师生话语交往的现实困境、应然样态与纾解路径
                                    
                                
                                    
                                        王立平[1];李梦雅[2]
                                        (55-63)
                                    
                                         
                                    
                                    
                                    
                                
                                
                                    
                                        时间政治视域下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焦虑及其纾解
                                    
                                
                                    
                                        肖京林[1]
                                        (64-73)
                                    
                                         
                                    
                                    
                                    
                                
                                
                                    
                                        养育倦怠与青少年社会行为:亲子关系的并行中介作用
                                    
                                
                                    
                                        李永鑫[1];李生草[1];姚良爽[1]
                                        (74-87)
                                    
                                         
                                    
                                    
                                    
                                
                                
                                    
                                        基于“IAD+SES”框架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网络化供给模式探究
                                    
                                
                                    
                                        李静[1];刘桂茹[2]
                                        (88-98)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职院校数字化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
                                    
                                
                                    
                                        王雪敏[1];应玉龙[1]
                                        (99-109)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职课堂教学评价:价值意蕴、潜在风险及应对之策
                                    
                                
                                    
                                        郭佳楠[1,2]
                                        (110-119)
                                    
                                         
                                    
                                    
                                    
                                
                                
                                    
                                        美国大学终身教职后评估制度的刚性举措、驱动因素与管理价值重审
                                    
                                
                                    
                                        周继良[1];李智慧[1];钟佳敏[1]
                                        (120-1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