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记者
Chinese Journalist
该刊已选入:北大核心期刊(2014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0-2002)、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扩展(2010-2011)
简 介:新闻专业刊物。反映国内外新闻动向,评价国内外优秀新闻作品和精彩新闻照片,研究和探讨新闻理论,交流采编经验,指导新闻实践。
- 主管单位:新华通讯社
- 主办单位:新华通讯社
- 创刊时间:1985
- 出版周期:月刊
-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8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3-1146
-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275/G2
- 邮发代号:82-23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7期
非遗的“穿越”新生
鲁鹏[1]
(2-2)
学思践悟习近平强军思想 助力强军兴军伟大实践
丁增义[1];梅世雄[2]
(4-8)
用习近平强军思想引领军事新闻宣传——以《军事报道》栏目为例看军队媒体创新实践
郭燕波[1];张文杰[1]
(9-13)
讲好强军故事 铸牢强军之魂——从《解放军报》探索实践谈如何提高新时代军事新闻传播质效
黄超[1];陈小菁[1]
(14-18)
运用辩证方法构建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新范式
董宾[1];高迪[2]
(19-23)
架构先进理论直达官兵的桥与船——践行“四力”推动习近平强军思想落地生根的关键点
陈寿富[1];张延合[2]
(24-26)
让尊崇成为风尚——在习近平强军思想指引下退役军人宣传破圈传播的实践路径
倪光辉[1];王栋[2]
(27-32)
习近平强军思想传播的辩证逻辑与实践进路
李明磊[1];杨艳[2];朱登洪[3]
(33-36)
历史文化遗产的当代叙事:保护、传承与创新——基于中国文化报宣传报道实践的思考
徐海军[1,2]
(37-40)
构建三维体系 激发“文化力”——以新华社山西分社历史文化遗产报道为例
赵东辉[1];王菲菲[2]
(41-44)
以时代精神推动打造历史文化新地标
卢慎勇[1]
(45-47)
主流媒体历史文化遗产报道的叙事与传播创新
刘俊[1,2];陈佳慧[3,4]
(48-51)
以影像语言深入讲述世界遗产故事——新华社“世遗镜鉴”系列融媒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徐亮[1]
(52-54)
从历史看新华社优良作风
万京华[1]
(55-58)
传承斯诺精神 培育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
陈谊娜[1]
(59-61)
斯诺精神传承与国际传播新突破
陈芳[1]
(62-63)
在全球舆论场中构建更具解释力的中国话语体系
庞晓华[1]
(64-66)
国际友人的精神遗产与当代价值
何小凡[1]
(67-69)
从“信息传播终端”到“公共服务中枢”——温岭市融媒体中心数智传媒新模式观察
潘建桁[1];黄楚新[2];颜婷婷[1]
(70-74)
省级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理念探索与实践路径——以《浙江日报》等七家省级党报为例
沈正赋[1];傅婧杰[1]
(75-79)
任务替代与迭代:AI技术如何重塑新闻人的职业技能
敖鹏[1]
(80-84)
全面、深度、立体用出行报道勾勒经济发展新蓝图——以《中国青年报》关于出行领域经济报道为例
孙晔[1];张真齐[2]
(85-88)
奏响民营经济强音 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
陈曦[1];姜鹏飞[1]
(89-92)
“水利+文旅”:从本土实践到全球叙事的创新路径——以“玩转家乡河·幸福河”融媒体报道为例
葛素表[1];赵嘉麟[2]
(93-95)
由对美认知战看中国话语体系构建
赵卓昀[1]
(96-98)
民族传统体育国际传播策略分析
喻捷[1]
(99-101)
战地没有“女性”
王卓伦[1]
(102-103)
直击“洛杉矶之乱”
高山[1]
(104-105)
主动抢抓传播先机 引爆“苏超”大流量——新华日报助力“苏超”出圈传播策略
顾雷鸣[1];赵冉[2]
(106-109)
新媒体时代评论员如何处理事实
贾亮[1]
(110-112)
AI技术报道的方法论构建:基于新闻实践的理论探索
华凌[1]
(113-115)
硬核叙事与柔性传播——浅析如何做好国防科技新闻宣传报道
贾启龙[1]
(116-119)
将新闻传播力转化为经济推动力——党报赋能民营经济发展的路径与功能进化
徐月萍[1]
(120-121)
以媒体深融创新“行业新闻+服务”模式
曾晓新[1]
(122-124)
一个好记者是怎样炼成的?——由张严平《时代面孔》引发的思考
朱建华[1]
(12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