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 登录 注册 2025年07月01日 星期二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承建
分类表
关闭
生态经济

生态经济

Ecological Economy

该刊已选入:武大RCCSE核心期刊(2020)、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扩展(2014-2016)、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6-2007)、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20)、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2019)、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

简  介:本刊自改版以来,关注全球生态经济领域的热点事件,唤起全民生态意识,传播生态经济知识,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瞩目,成为领导实施生态与社会可持发展战略决策的参谋;企业通过保护、开发生物资源创造生态财富的助手;广大读者关心生态环境、营造生态家园的益友。

  • 主管单位:云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办单位:云南教育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 创刊时间:1985
  • 出版周期:月刊
  • 地址:昆明市环城西路577号云南省社科院大楼2楼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1-4407
  • 国内统一刊号:CN 53-1193/F
  • 邮发代号:64-54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6期

全球航运减排里程碑:净零排放框架通过 高天琦[1];王洋[2] (1-4)

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物候错配 田涛[1];赵斯雅[1] (5-8)

我国将修订空气质量级别标准 张艳婷[1];刘炳宇[1] (9-12)

中国高质量发展与碳减排的耦合协调演进研究 韩颖[1];靳宝玲[1];王雅麒[1] (13-19)

新能源企业创新发展与区域碳排放效率的耦合协调及障碍因子分析 郭扬[1];黄艾婷[1];曲嘉瑞[1] (20-33)

中国制造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及碳达峰预测研究 王雪同[1,2,3];鲁垠涛[1,2,3];姚宏[1,2,3];胡倩[4];邱圣明[1,2,3];郭淑慧[1,2,3];费凡[1,2,3] (34-40)

基于机器学习的“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欧贸易运输碳达峰预测 程兆麟[1];李艳丽[2];唐洪雷[1];曾孟佳[3] (41-53)

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基于突变级数和速度特征的实证分析 张熠[1,2];孙培培[1];王先甲[3] (54-58)

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及机制研究 李明贤[1];邓晶晶[1] (59-67)

数字化转型与制造业绿色发展:理论机制与微观证据 刘伟[1];姜禹辰[1];王田俣[1] (68-79)

山东半岛城市群产业生态化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 狄乾斌[1,2];禚元华[1];陈小龙[1] (80-86)

城市创新与低碳发展耦合协调及预测 白芙蓉[1];陈楠[1] (87-94)

国家级高新区设立对城市低碳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准自然实验 巩前胜[1,2];张海瑶[1,2];赵松[1,2] (95-102)

基于演化博弈的城市绿色社区多主体共建行为研究 李祝平[1];罗晗月[1];欧阳强[1] (103-111)

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影响与中介效应研究 张然[1];苏婷[1] (112-118)

东北三省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时空格局演变与驱动因素分析 姜钰[1];王一童[1];郑文欣[1];吉静一[1];刘雨萌[1] (119-126)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中国森林碳汇效率的时空分异、驱动及响应特征 何淼[1,2];肖伟[3];李莹[4];陈昕[1];黄俊立[5] (127-135)

“双碳”背景下京津冀城市群旅游绿色发展效率测度及时空演化 焦爱英[1];陶洪宇[1] (136-145)

康养旅游业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高圆圆[1];唐潇潇[1] (146-153)

中国环境资源生产率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顾光同[1,2];陈庭凤[1] (154-163)

京津冀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多情景模拟:基于人口与经济的考量 郭立硕[1,2];宋晓宇[1];郭亚南[1];檀德亮[1] (164-171)

黄河流域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时空演进与预测 梁劲锐[1] (172-179)

中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生态安全耦合协调性研究 祝培甜[1];马永欢[1];李蕾[1];雷涵博[1] (180-185)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大气污染治理政策减排效应的评估——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研究 李国柱[1,2];刘欣欣[1] (186-195)

严厉的环境行政处罚实现威慑目标了吗?——基于理论与实证的分析 李巧玲[1] (196-207)

海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与方法研究:基于福建案例的探索 叶飞文[1] (208-215)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理论机理与实践路径 孙勇[1];赵健烽[1];赵榕[2];乔琴[3] (216-222)

新质生产力生态向度的要素特质及推进思路 杨琛[1];董战峰[2] (223-229)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绿色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汪如磊[1] (23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