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Jiujia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曾用刊名:九江师专学报;九江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九江学院学报;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简 介:《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82年,季刊,刊号为:ISSN1673-4580,CN36-1285/C,是江西省教育厅主管,九江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本刊以弘扬学术为宗旨,立足反应科研与教学成果,致力于学术精品的推介和交流,坚持开放式办刊理念,突出地域特色,精心建设品牌栏目,努力打造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拓宽理论视域,积淀人类文明,繁荣学术研究。本刊以弘扬学术为宗旨,立足于反映学校、科研于教学成果,致力于学术精品的挖掘,推介与交流。
- 主管单位:江西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九江学院
- 创刊时间:1982
- 出版周期:季刊
- 地址:江西省九江市前进东路551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4580
- 国内统一刊号:CN 36-1285/C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3期
                                
                                    
                                        论马克思从异化劳动到革命的辩证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本分析
                                    
                                
                                    
                                        王磊峰[1];刘雄平[1]
                                        (1-8)
                                    
                                         
                                    
                                    
                                    
                                
                                
                                    
                                        抉微与纵达:论萧统评陶渊明之深层性与多面性
                                    
                                
                                    
                                        袁焱[1]
                                        (9-15)
                                    
                                         
                                    
                                    
                                    
                                
                                
                                    
                                        史传文本的“艺术化”——以陶渊明“无弦琴”为例
                                    
                                
                                    
                                        汤怡[1]
                                        (16-23)
                                    
                                         
                                    
                                    
                                    
                                
                                
                                    
                                        论舒岳祥对陶渊明的接受及其诗学意义
                                    
                                
                                    
                                        张凡[1]
                                        (24-30)
                                    
                                         
                                    
                                    
                                    
                                
                                
                                    
                                        柳宗元拟陶诗“终是做自家诗”现象论析
                                    
                                
                                    
                                        刘子昊[1]
                                        (31-37)
                                    
                                         
                                    
                                    
                                    
                                
                                
                                    
                                        唐代闽越入京道余干至江州段驿路考论
                                    
                                
                                    
                                        王红星[1]
                                        (38-45)
                                    
                                         
                                    
                                    
                                    
                                
                                
                                    
                                        “夺胎换骨”与叙事文化学
                                    
                                
                                    
                                        王炜[1]
                                        (46-53)
                                    
                                         
                                    
                                    
                                    
                                
                                
                                    
                                        略论黄庭坚诗文与故乡情结
                                    
                                
                                    
                                        胡迎建[1]
                                        (54-61)
                                    
                                         
                                    
                                    
                                    
                                
                                
                                    
                                        制造“潘金莲”——文化建构、生产与复制
                                    
                                
                                    
                                        张心如[1]
                                        (62-71)
                                    
                                         
                                    
                                    
                                    
                                
                                
                                    
                                        立场标记“我寻思”的分布、功能及其形成原因
                                    
                                
                                    
                                        叶华明[1];高群[1]
                                        (72-79)
                                    
                                         
                                    
                                    
                                    
                                
                                
                                    
                                        出走即在场:《出走的决心》中女性主体的生成实践
                                    
                                
                                    
                                        李仙云[1]
                                        (80-84)
                                    
                                         
                                    
                                    
                                    
                                
                                
                                    
                                        三重空间、空间隐喻:国产公路电影《夜幕将至》中的空间叙事研究
                                    
                                
                                    
                                        陈茜[1]
                                        (85-92)
                                    
                                         
                                    
                                    
                                    
                                
                                
                                    
                                        空间再生:媒介平台的城市漫步重塑“地方感”
                                    
                                
                                    
                                        孔利利[1];陈清容[1];刘昶[2]
                                        (93-104)
                                    
                                         
                                    
                                    
                                    
                                
                                
                                    
                                        国家审计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史文生[1];高明有[1]
                                        (105-109)
                                    
                                         
                                    
                                    
                                    
                                
                                
                                    
                                        地域特色文旅产品可持续性生态包装策略研究——以江西区域文旅产品包装为例
                                    
                                
                                    
                                        都学飞[1,2];张凯乐[3]
                                        (110-121)
                                    
                                         
                                    
                                    
                                    
                                
                                
                                    
                                        论开源抗辩的著作权法规制
                                    
                                
                                    
                                        王宇航[1]
                                        (122-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