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包装
Hunan Packaging
简 介:《湖南包装》创刊于1983年,由湖南省包装总公司、湖南省包装联合会共同主办。2015年下半年起,《湖南包装》全新改版,旨在打造一份立足湖南、面向全国,具有前瞻视野的设计艺术类学术型期刊,拟变更刊名为《设计研究》(暂定)。本刊将秉承服务与创新的办刊理念,立足于服务设计院校与设计机构,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宗旨,开展全方位的学术研究,报道设计领域的新理念、新成果、新技术,搭建设计与创意产业产学研结合的桥梁,促进国内外设计艺术界的沟通与交流,推动我国设计产业可持续发展。
- 主管单位:湖南省包装总公司
- 主办单位:湖南省包装总公司;湖南省包装联合会
- 创刊时间:1983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韶山北路356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1-4997
-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098/TB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4期
研究生作品选登
李婧萱[1];郭文清[1];安晟辰[1];张芳燕[1]
(F0002-F0002)
从技术环境与艺术关系的嬗变看AI时代设计风格
李超德[1]
(I0001-I0001)
智能化时代:人工智能与视觉设计的技术美嬗变
陈一飞[1];方敏[1]
(1-4)
基于情感认同的城市历史主题展设计研究
隋艺[1];李佳一[1]
(5-9)
多维文化感知背景下的城市设计周形象构建——以长沙设计艺术周为例
严文鸿[1];邓冰旎[2];赵桐祯[2]
(10-14)
“丑东西”流行趋势下的审美消费动因及反思
王靖涵[1];李蜜[1,2];吴余青[1,2]
(15-18)
数字美学:智能化时代数字影像技术的发展与技术美学的嬗变
孟庆超[1];郑丽虹[1]
(19-22)
跨文化视角下青花瓷新文创角色设计探讨
朱慧娟[1];吴宝霞[1];周美玉[1]
(23-26)
马王堆汉墓出土漆器纹样的艺术审美初探
郑丹丹[1];邹婧[1]
(27-30)
从创作到认知的交互式数字原型设计方法
刘彦[1,2];刘俊哲[3];王倩[2];满艺[2]
(31-34)
乡村振兴背景下广东农村文创产品开发研究
万文瑞[1]
(35-38)
自贸港时代海南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高校赋能与跨界融合的未来路径
李毅宏[1]
(39-42)
吉祥主题文创产品设计的在地性与象征性研究
武湘梅[1]
(43-46)
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设计中设计思维表达的应用
王名昌[1];陈业创[1];谢煜璇[1]
(47-51)
符号消费视域下农产品品牌视觉形象的编码逻辑与设计策略
马梦晗[1];樊传果[1]
(52-55)
编织工学情境下的芒编工艺传承与创新设计方法研究
鲁黎黎[1];严虎[1]
(56-60)
宋代极简美学在五粮液纪念酒包装中的创新设计
苏霞[1];胡月[1]
(61-63)
中国城市住宅儿童空间发展脉络:1949—2024
李妍[1];宋立民[1]
(64-68)
基于心理需求的淮安周圩村住宅适老化改造
牟彪[1];杨益恺[1];徐鑫[1];李兴芬[2]
(69-73)
古村落景观可视化分析及其对漓江流域的研究启示
孟靖委[1];朱文霜[1]
(74-78)
湿地公园碳普惠机制与景观空间设计耦合研究——以淮北碳谷湖公园为例
高伟豪[1]
(79-81)
心理物理学方法下高校道路景观美景度评价
陈靖怡[1];陈艳华[1]
(82-85)
传统民居室内空间形制及新时代转换研究——以安顺牛蹄关村民居为例
李晓玲[1]
(86-89)
“记忆场”视域下的港口遗产再设计研究
周佩[1];郑斌[1]
(90-93)
基于IPA的菜市场老年人社交空间优化策略
刘子彤[1];张海彬[1]
(94-98)
乡愁文化基因视角下的洞庭渔村民宿室内设计方法研究
刘婧[1];刘乃芳[1]
(99-102)
低碳理念下既有小区公共景观更新设计研究——以武汉市百步亭安居苑为例
姜景文[1];李孔点[1];陈术东[1];季岚[1]
(103-107)
基于多元价值目标的非典型历史街区更新路径研究——以武昌青龙巷片区为例
胡婉扬[1];吴义曲[1]
(108-111)
基于游憩者感知的巴蜀地区文旅空间提升评价——以桃坪羌寨为例
张瑞洁[1];郑卫民[1];刘益铭[1];侯森栋[1]
(112-117)
技术赋权与数字记忆:短视频平台在非遗传播中的媒介作用反思
朱和平[1];周倩[1]
(118-121)
基于Z世代视域下青年垂直社交情感化APP设计研究
黄浦恩[1];罗海璐[2];徐祥伍[3]
(122-126)
网红视角下长沙文旅街区的湖湘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刘诺亚[1,2];郑文静[3];徐园[2,4,3]
(127-130)
艺术乡建与数字传播协同驱动下乡村IP形象设计研究
卢晓燕[1];叶云龙[1]
(131-134)
基于湘西傩面具艺术的严肃游戏构建策略
杨成[1];邢江浩[2];涂耘[1]
(135-138)
融媒体赋能县域农产品价值链的品牌设计策略研究
刘小雯[1];潘思如[1]
(139-143)
数字交互赋能非遗湘绣文创转型的创新探索
祝缤晏[1];郭润葵[1]
(144-147)
社会融入视角下候鸟式养老APP交互设计研究
罗博艺[1,2];刘勇[1];周丽可[1]
(148-152)
数字化乡村博物馆在地化发展策略研究
李玉玉[1];欧操[1]
(153-157)
文旅融合视域下具身认知的博物馆旅游体验设计研究
张世悦[1];袁晨恋[1];凃志初[1]
(158-161)
基于地域文化的农产品品牌形象设计方法研究
蒋冰雯[1];马艳阳[1]
(162-165)
基于形状文法的晋国青铜器纹样创新设计研究
邢晓婷[1];张剑[1]
(166-171)
基于KANO模型的成都市智慧文旅驿站服务系统设计
廖诗奇[1];宋祥波[1]
(172-176)
育人价值导向下的红色文创产品设计与实践
胡志才[1];王晓玢[1];姚松奇[2]
(177-181)
文化IP视域下长沙文创产品设计——以天心阁景区为例
杨思[1];陈敏[1];陈道雄[1]
(182-185)
红色文化基因植入下的“中茶”茶品牌包装设计——以中茶窖藏六堡茶为例
苗成硕[1];吴秋阳[1];熊璇[1]
(186-188)
罗山皮影文化基因解析及设计转化研究
李紫宁[1];徐鑫[1];周纹汐[1];牟彪[1]
(189-193)
基于符号学的屯堡地戏文化因子提取及设计应用研究
谢乔峰[1];张海彬[1];牟彪[1]
(194-199)
基于交互叙事理论下的九莲灯图解设计
孙洲洲[1];倪春洪[1]
(200-204)
桂茶包装的年轻态设计——以中茶窖藏六堡茶产品包装为例
谭光阳[1];魏丹阳[1];熊璇[1]
(205-208)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思政价值思辨——以喀什大学为例
王奇[1]
(209-212)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思政的四重维度
李苒[1];王艳[1]
(213-216)
“四因论”语境下的构成教学研究
甘翔[1];吴玉[1]
(217-220)
产教融合模式下高校数字媒体设计实践课程改革研究
郭润滋[1];郑家义[1]
(221-223)
萍乡城市名片设计
陈波[1];姚松奇[2]
(225-225)
舌尖上的哈尼梯田插画设计
刘薷[1];陈钧[2]
(226-226)
犁市漫绘寻踪指南
盛玉雯[1];刘淑贤[1];张华殷[1];魏培锐[1]
(227-227)
大苍村品牌视觉形象设计
陈莉[1]
(228-228)
海南三月三节庆信息可视化设计
李白云[1];胡文博[1]
(229-229)
星电新能源汽车充电交互设计
谢俊鹏[1];郑雁儿[1];王岚[1];钟维聪[1]
(230-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