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科学
Economic Science
该刊已选入:武大RCCSE核心期刊(2020)、社科基金资助期刊(2014)、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20)、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年)、社科基金资助期刊(2025)
简 介:《经济科学》(Economic Science)是由北京大学主办,教育部主管的国家级经济理论刊物,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经济学类)、国家社科基金首批资助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杂志于1979年11月创刊,第一任主编由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先生担任。 《经济科学》杂志的办刊宗旨是贯彻双百方针,繁荣经济理论,促进学术交流,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作为综合性经济理论刊物,《经济科学》刊载内容主要包括:宏微观经济学基础理论、经济思想史、经济学说史、经济管理、金融学、财政学、产业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长期以来,《经济科学》作为我国经济理论界的带头期刊之一,始终站在理论研究的前沿,紧密结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实践,研究和探索经济理论的热点问题,及时反映国内外经济学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刊出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论文,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推动了学术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 创刊时间:1979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地址: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大楼四层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5839
 -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564/F
 - 邮发代号:2-840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4期
                                
                                    
                                        《经济科学》数据和代码等可复现政策指南
                                    
                                
                                    
                                        
                                        (2-2)
                                    
                                        
                                    
                                    
                                    
                                
                                
                                    
                                        自由贸易协定深度与国内外产出关联
                                    
                                
                                    
                                        王迎[1];于津平[2];纪洁[2]
                                        (5-26)
                                    
                                        
                                    
                                    
                                    
                                
                                
                                    
                                        税收征管独立性与资本跨区域流动——来自国地税合并的经验证据
                                    
                                
                                    
                                        王守坤[1];汪柳[2]
                                        (27-47)
                                    
                                        
                                    
                                    
                                    
                                
                                
                                    
                                        省以下财政分权改革与企业社保征缴激励
                                    
                                
                                    
                                        杜鹏程[1];李威[1];蓝嘉俊[2]
                                        (48-71)
                                    
                                        
                                    
                                    
                                    
                                
                                
                                    
                                        行政区划、区县数量与地方隐性债务风险——基于城投债发行利差的经验证据
                                    
                                
                                    
                                        涂国前[1];邓成[1];李鑫[1]
                                        (72-97)
                                    
                                        
                                    
                                    
                                    
                                
                                
                                    
                                        银行竞争的纳税遵从效应
                                    
                                
                                    
                                        刘勇政[1];刘欣[2];张雅丹[1];汪可[3]
                                        (98-122)
                                    
                                        
                                    
                                    
                                    
                                
                                
                                    
                                        基金语调能够预测基金业绩吗?——基于中国基金市场的实证检验
                                    
                                
                                    
                                        麦木蓉[1,2];杨云红[3]
                                        (123-141)
                                    
                                        
                                    
                                    
                                    
                                
                                
                                    
                                        竞争信号传递、知识溢出与企业数字产品贸易
                                    
                                
                                    
                                        余壮雄[1];付锦华[1];程嘉嘉[2]
                                        (142-165)
                                    
                                        
                                    
                                    
                                    
                                
                                
                                    
                                        公共数据开放与企业投资
                                    
                                
                                    
                                        李建桐[1];陈草原[1]
                                        (166-184)
                                    
                                        
                                    
                                    
                                    
                                
                                
                                    
                                        人工智能提升企业资本利用率研究
                                    
                                
                                    
                                        王开科[1];何强[2];苏雪伟[3];朱维超[4]
                                        (185-210)
                                    
                                        
                                    
                                    
                                    
                                
                                
                                    
                                        实现碳定价“三重红利”——政策工具选择与规则设计
                                    
                                
                                    
                                        刘海波[1];谢佳庆[2]
                                        (211-2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