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Studies in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该刊已选入:武大RCCSE核心期刊(2020)、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年)
曾用刊名: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简 介:学术性刊物。旨在倡导和促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及管理工作联盟,推进自然辩证法及相关学科的发展。
- 主管单位:山西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山西大学;山西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 创刊时间:1984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7062
- 国内统一刊号:CN 14-1354/G3
- 邮发代号:22-25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5期
                                
                                    
                                        使真何以不是一种底定
                                    
                                
                                    
                                        李主斌[1]
                                        (1-7)
                                    
                                         
                                    
                                    
                                    
                                
                                
                                    
                                        基于当代认知科学的意识研究“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视角”问题探析
                                    
                                
                                    
                                        方圆[1]
                                        (8-13)
                                    
                                         
                                    
                                    
                                    
                                
                                
                                    
                                        诠释学视域下数学真理的形成机理研究——基于贝蒂的方法论诠释学视角
                                    
                                
                                    
                                        刘伟伟[1];刘晓红[1]
                                        (14-22)
                                    
                                         
                                    
                                    
                                    
                                
                                
                                    
                                        认知辩解与认知辩护:一种基于后果的区分
                                    
                                
                                    
                                        罗涵[1]
                                        (23-29)
                                    
                                         
                                    
                                    
                                    
                                
                                
                                    
                                        论脑机接口对人格同一性的影响——以延展认知为透镜
                                    
                                
                                    
                                        李鸿锴[1];岳瑨[1]
                                        (30-36)
                                    
                                         
                                    
                                    
                                    
                                
                                
                                    
                                        预测加工与丰富现象错觉
                                    
                                
                                    
                                        赵胜男[1]
                                        (37-44)
                                    
                                         
                                    
                                    
                                    
                                
                                
                                    
                                        科学表征的视角定位
                                    
                                
                                    
                                        胡瑞斌[1]
                                        (45-51)
                                    
                                         
                                    
                                    
                                    
                                
                                
                                    
                                        信念优先观念的“柏拉图—奥古斯丁”传统的建构与辩护
                                    
                                
                                    
                                        金凤琴[1]
                                        (52-59)
                                    
                                         
                                    
                                    
                                    
                                
                                
                                    
                                        贝叶斯认知规范与逻辑学习之间的冲突和平衡
                                    
                                
                                    
                                        徐娟娟[1]
                                        (60-66)
                                    
                                         
                                    
                                    
                                    
                                
                                
                                    
                                        行动规范性问题的整体论重构
                                    
                                
                                    
                                        秦燕[1]
                                        (67-74)
                                    
                                         
                                    
                                    
                                    
                                
                                
                                    
                                        论智能时代的“道德去技能化”
                                    
                                
                                    
                                        杜海涛[1]
                                        (75-81)
                                    
                                         
                                    
                                    
                                    
                                
                                
                                    
                                        技术与技术制品:技术哲学的基本对象与方法
                                    
                                
                                    
                                        金香花[1];刘博韬[1]
                                        (82-89)
                                    
                                         
                                    
                                    
                                    
                                
                                
                                    
                                        希尔伯特解决第四问题的变分法框架
                                    
                                
                                    
                                        杜金泽[1];赵继伟[1,2]
                                        (90-97)
                                    
                                         
                                    
                                    
                                    
                                
                                
                                    
                                        责任鸿沟条件与第二类解决
                                    
                                
                                    
                                        李阳[1];丛杭青[1]
                                        (98-105)
                                    
                                         
                                    
                                    
                                    
                                
                                
                                    
                                        论张夏硕的行动知识——兼析其何以取代地方性知识
                                    
                                
                                    
                                        杨思问[1]
                                        (106-113)
                                    
                                         
                                    
                                    
                                    
                                
                                
                                    
                                        技术进步与人的解放:马克思共同体视野中的技术正义
                                    
                                
                                    
                                        孟雨桐[1]
                                        (114-120)
                                    
                                         
                                    
                                    
                                    
                                
                                
                                    
                                        生殖系基因编辑技术应用的伦理立场及治理机制
                                    
                                
                                    
                                        石晶[1]
                                        (121-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