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 登录 注册 2025年07月12日 星期六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承建
分类表
关闭
经济地理

经济地理

Economic Geography

该刊已选入:北大核心期刊(2020版)、武大RCCSE核心期刊(2020)、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20)、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9-2020)、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年)

简  介:本刊为专业学术性期刊。该刊主要反映我国国土整治、区域规划、农业区划、城乡建设规划以及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城市布局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介绍国外经济地理学研究动态。主要栏目有区域研究、城乡发展、产业布局、运输地理、旅游开发、大专院校师生及中学地理教师。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湖南省经济地理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
  • 创刊时间:1981
  • 出版周期:月刊
  • 地址:长沙市岳麓区枫林二路139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8462
  •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126/K
  • 邮发代号:42-47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4期

RCEP成员国地缘关系的时空演变及机理 李希雅[1,2];杜德斌[1,2];胡志丁[1,2];夏启繁[1,2];张强[1,2];江紫薇[1,2] (1-12)

中国海洋新质生产力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及驱动因素 杨丽华[1];王伟[1];毛伟[1];何晓霞[2];王康[1] (13-25)

数字经济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基于中国流动人口调查数据 陈磊[1];余典范[2];秦佳虹[3] (26-34)

基于航空流的中国城市群体系网络格局及时空演进 文余源[1];盛蕾[1] (35-46)

长三角城市群绿色发展效率时空分异与影响因素 陈洪章[1];戴玉芳[2];黄婷[2];温有栋[2] (47-55)

湖南省县域快递网络空间格局演化与驱动机制 黄音[1];黄湘霓[1];陈苡蔚[1];朱晶[1] (56-66)

重庆县域乡村系统城镇化韧性时空格局 李诗语[1];董文卓[1];苏维词[1,2];刘东岳[1];陈源昊[3] (67-76)

中国文化企业分布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 刘培学[1];何家伟[2];王婷[2];张宏磊[2];张建新[2] (77-85)

G20贸易摩擦网络演化格局与中国地位 刘纯霞[1];徐宇馨[1];陈友余[1] (86-96)

全球棕榈油贸易网络演化及多元驱动机制 蒋子龙[1];王军[2];李军[3];王强[4] (97-108)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科技驱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非线性效应及空间分异 李俊明[1];胡雅璇[1];杜文晶[1];李嘉奇[1];李志蕊[1];裴娜颖[1] (109-122)

生态系统质量变化及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响应研究——以浙江省德清县为例 李涛[1,2];郑华[2];王宽[1];李晟[1];赵燕萍[1];罗晶[1,3] (123-132)

生态系统服务流视角下的流域横向生态补偿研究——以长江干流为例 沈菊琴[1,2];池辰[2];黄昕[1];高鑫[3];胡佩[1] (133-145)

都市边缘区乡村空间转型及治理路径——以安徽省合肥市崔岗村为例 吴仕嫱[1];叶超[1,2];陈晓华[3] (146-156)

滇中城市群城镇化水平与生态系统健康的近远程耦合协调 李琛[1,2];吴映梅[1];高彬嫔[3];武燕[4];王梦娇[1];郑可君[1,5] (157-167)

中国休闲农业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及收敛性 牛文涛[1];董安洞[1];张凯霞[1] (168-177)

中国旅游度假区发展回顾、驱动机制与模式 陈敬复[1,2];保继刚[1,2];邹梓楠[1] (178-187)

区域旅游开发强度与生态系统功能的耦合协调及驱动机制 郭向阳[1,2];穆学青[1];杨春宇[1,2,3];明庆忠[4];吴玉清[1] (188-197)

旅游业数字化的内涵特征、研究综述及展望 陈勤昌[1];王兆峰[1];邱梦真[1];王武林[1] (198-209)

RCEP旅游服务贸易网络的动态演化特征、共轭环流效应及形成机制 王娟[1,2];张欢[1];魏荣杰[1] (210-220)

中国新质生产力与区域经济韧性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 傅梦钰[1];池仁勇[1];蒋天颖[2];张一钦[1] (221-231)

中国市域新产业类型演化与地区经济发展阶段 伏怡铭[1];刘振[2,3];李伟[1,4,5] (232-243)

“双重集聚”视角下城市创新空间的类型分布与跃迁路径 唐爽[1];李沐寒[2];张京祥[3] (244-254)

《国家战略区域的空间生产与尺度治理研究》评介 张贵[1] (255-255)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评介 吴福象[1] (256-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