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 登录 注册 2025年11月14日 星期五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承建
分类表
关闭
地域研究与开发

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该刊已选入:北大核心期刊(2020版)、武大RCCSE核心期刊(2020)、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扩展(2019-2020)、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2-2013)、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20)、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9-2020)、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2019)

简  介:《地域研究与开发》(双月刊)创刊于1982年,是由河南省科学院主管、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地理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地域研究与开发》以发展地理学科、促进学术交流、服务于国家建设与发展为宗旨,以立足中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追求学术品位和学术质量、创办精品和特色学术期刊、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突出地理学综合性、区域性特色。主要刊载地域研究与开发方面的理论、方法与实践性的最新研究成果。

  • 主管单位:河南省科学院
  • 主办单位: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 创刊时间:1982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陇海中路64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3-2363
  • 国内统一刊号:CN 41-1085/P
  • 邮发代号:36-109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5期

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王利军[1];王淑贺[2] (1-7)

数字经济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 裴锐康[1,2];谢雪梅[1];白凯[3];裴锐安[4] (8-17)

金融集聚、经济韧性与城市群高质量联动发展 顾剑华[1];郑玉妍[1];袁胜军[2] (18-27)

京津冀区域科技创新、协调发展与绿色生态的耦合效应 周楠[1];刘洁[1];陈鹏[2] (28-35)

RCEP区域价值链网络重构与内生机制——基于时间指数随机图模型的实证分析 于李娜[1];史宝龙[1];宁靓[2] (36-45)

多重流空间视角下中部地区城市网络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 任娇[1];石新娅[1] (46-53)

中原城市群城市韧性动态演化及提升路径研究 张永芳[1] (54-61)

基于动态贝叶斯网络的黄河流域城市洪涝风险评估与时空分布研究 任捷[1,2,3];王子航[1,2,3];王书玥[1,2,3];刘琴[1,2,3] (62-72)

生活圈视角下居住区基础设施服务水平评价——以重庆市中心城区为例 冉蔚[1];牟凤云[1,2];汪孝之[3] (73-80)

基于“人-地”关系视角的南京市城市开发边界多情景模拟研究 任斌[1];徐蕴骐[1];姜朋辉[1,2] (81-90)

入境旅游的减贫效应研究——来自“一带一路”国家的实证 马卫[1];王新敏[2] (91-99)

长三角高铁网络变化与旅游经济联系耦合效应研究 郭丽佳[1,2];章锦河[1,2,3];陶洁怡[1,2];董盈嘉[1,2];杨良健[1,2];李爱青[4] (100-107)

长江三峡区域旅游景区可达性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刘亚楠[1];胡传东[1];刘永飞[1] (108-117)

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测度及影响机制——来自广西微观调查的证据 张聪[1];龙花楼[1,2] (118-127)

中国乡村“产业-生态”耦合协调振兴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及影响因素研究 李潇[1];李新妍[1] (128-137)

干旱区绿洲乡村地域系统适应性转型:概念内涵、现实困境与调控路径 黄晶[1];薛东前[2];韩晨[1];周健[1] (138-144)

多民族脱贫地区村落可达性空间分异与影响因素——以陇西民族走廊为例 安玉源[1,2];李若楠[1] (145-152)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如何赋能农户共同富裕?——基于共富功能与生计资本的交互影响 霍增辉[1];衣姝[1];陈富桥[2];张玫[3];杨颖[1] (153-161)

河南省数字技术创新对碳排放效率的作用机制及提升路径研究 冯凡栩[1] (162-171)

基于土地利用的县域生态承载力时空格局演化及脱钩效应——以浙江三大城市群41个县域为例 翁异静[1,2];吴璐璇[1] (172-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