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bei Minzu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该刊已选入:武大RCCSE核心期刊(2020)、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扩展(2019-2020)、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年)
曾用刊名: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简 介:《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由湖北省教育厅主管、湖北民族大学主办,湖北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其前身是1982年创刊的《恩施师专学报》,1986年更名为《鄂西大学学报》,1989年更名为《湖北民族学院学报》。从1993年起《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4—914X,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42—1328/C),为季刊,从2002起改为双月刊。2019年6月25日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国新出审[2019]1825号)更名为《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新编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42-1907/C,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2096-7586,从2020年第1期起正式启用新刊名和新刊号,仍为双月刊。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倡导立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实证研究,重视基于田野调查事实和数据的理论成果,回应国家战略需求,重点关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突出民族学(人类学)学科特色,培育交叉学科,追踪学术前沿,推动理论创新,搭建展示民族学及跨学科优秀成果的学术交流平台,致力于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作出应该有贡献。常设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实践、民族地区治理、民族区域发展、民族民间文化等重点特色栏目,提倡相关领域的跨学科研究。
- 主管单位:湖北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湖北民族大学
- 创刊时间:1982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地址:中国湖北恩施市学院路39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6-7586
- 国内统一刊号:CN 42-1907/C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4期
“五个共同”中华民族历史观的话语分析
郝亚明[1];邱龙云[2]
(1-11)
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逻辑、核心优势和实践策略
乌小花[1];刘堉楠[1]
(12-21)
土司的“楠木政治”及其影响——以明代酉水流域土司为例
龙圣[1];姬厚祥[1]
(22-31)
道路延展与区域性共同体的形成——以贵州为中心的考察
霍晓丽[1]
(32-41)
从公民意识到国家认同和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逻辑与实现途径
暨爱民[1]
(42-51)
作为“异托邦”的生态博物馆:思想缘起与空间实践
董建辉[1,2];吴楠筝[2]
(52-61)
魂脉·祖脉·文脉:摆手传统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探赜
林继富[1,2];单文彬[2,3]
(62-72)
共享、流动与超越: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空间向度
杨之海[1]
(73-82)
思南花灯戏中华文化基因的表征与赓续——基于唱词文本的分析
赵尔文达[1]
(83-94)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赋能乡村活性化研究——基于恩施州J图书馆的考察
李少多[1,2];文立杰[3,4]
(95-105)
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中的乡贤文化建设:内在逻辑、实践困境与路径选择
张少玲[1,2]
(106-114)
世界文化遗产地文旅产业融合成效的影响因素及组态路径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动态QCA分析
侯志强[1];邵诗纯[1]
(115-126)
增值税留抵退税与企业绿色创新激励——来自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张果[1];周全林[2]
(127-138)
人工智能重塑高等教育的内在逻辑、潜在风险及范式创新
刘振天[1];商一杰[2]
(139-148)
高校科教融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机理、困境与路向
单春艳[1];李作章[2]
(149-158)
产教融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现实困境与破解对策
任令涛[1]
(159-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