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bei Minzu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该刊已选入:武大RCCSE核心期刊(2020)、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扩展(2019-2020)、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年)
曾用刊名: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简 介:《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由湖北省教育厅主管、湖北民族大学主办,湖北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其前身是1982年创刊的《恩施师专学报》,1986年更名为《鄂西大学学报》,1989年更名为《湖北民族学院学报》。从1993年起《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4—914X,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42—1328/C),为季刊,从2002起改为双月刊。2019年6月25日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国新出审[2019]1825号)更名为《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新编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42-1907/C,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2096-7586,从2020年第1期起正式启用新刊名和新刊号,仍为双月刊。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倡导立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实证研究,重视基于田野调查事实和数据的理论成果,回应国家战略需求,重点关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突出民族学(人类学)学科特色,培育交叉学科,追踪学术前沿,推动理论创新,搭建展示民族学及跨学科优秀成果的学术交流平台,致力于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作出应该有贡献。常设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实践、民族地区治理、民族区域发展、民族民间文化等重点特色栏目,提倡相关领域的跨学科研究。
- 主管单位:湖北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湖北民族大学
- 创刊时间:1982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地址:中国湖北恩施市学院路39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6-7586
- 国内统一刊号:CN 42-1907/C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5期
以言取效:“石榴籽”的符号意涵与话语表意
严庆[1];郑文婧[2]
(1-8)
中华文明统一性形成的历史根源
冯雪红[1,2];安宇[3]
(9-21)
明清时期武陵地区书院教育与国家认同研究
朱薇[1,2];陈晨[3]
(22-30)
“文化湿地”:认知各民族互嵌交融的新视角
许宪隆[1];薛凡[2,3]
(31-41)
旅游资本下乡中的村企互动关系研究——“半嵌入性”视角
李毓[1];孙九霞[2]
(42-50)
“三元社区”城乡融合的困境与路径——基于津郊张家村的人类学调查
刘华芹[1];张笑宇[1]
(51-61)
从个人抒情到族类书写:少数民族竹枝词的内涵及其在西南地区的演进轨辙
蒋立松[1]
(62-73)
音声叙事与集体记忆:武陵走廊茶灯音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表达
李杰[1]
(74-84)
数字技术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的优化策略研究
覃国慈[1]
(85-95)
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与空间互嵌——基于湖北省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胡晓[1];唐胡浩[2,3,4]
(96-108)
新型基础设施助力民族地区经济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与经验证据
潘雅茹[1,2];单芸菲[2]
(109-121)
公共数据开放对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基于政府数据平台上线的准自然实验
辛冲冲[1];董浩然[2]
(122-133)
以供给侧改革弘扬教育家精神:系统观念下的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
杨甜[1];崔延强[2]
(134-144)
教育家精神引领师德建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马勇[1];刘志[2]
(145-155)
教育家精神引领下的教师教育课程布局:价值跃迁、现实困囿及优化路径
周向伟[1]
(15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