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 登录 注册 2025年10月31日 星期五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承建
分类表
关闭
科技传播

科技传播

Public Communication of Science & Technology

简  介:《科技传播》杂志于2009年7月中旬创刊。具有较强的学术性、权威性和实用性,是值得信赖的优秀期刊,所发表的论文、文章在各单位均可用作调职、职称评定、升学、就业、以及奖学金评定的主要依据。本刊的发行对象主要为国家机关、学术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的各级领导干部和职工,以及各大专院校的师生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科技新闻学会
  • 创刊时间:2009
  • 出版周期:半月刊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土城路8号林达大厦A座23层A室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6708
  •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820/N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17期

虚拟现实技术赋能数字图书馆的创新应用与发展战略研究 庄馨惠[1] (1-4)

算法推荐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机理研究 聂璐[1] (5-10)

技术赋能与异化困境:数字影像革新实践反思 王冬竹[1] (11-14)

科技馆内设机构设置探研:现状、困境与优化路径 李姝蓉[1];李颖[1] (15-21)

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新型网络犯罪情报挖掘研究 高文冰[1] (22-25)

节令文化赋能贵州百里杜鹃景区文旅高质量发展研究 唐雯鑫[1];颜景懿[1];徐林莲[1] (26-30)

基于中轴线文化传播的地铁空间声音景观构建研究 蔡碧湾[1];齐宏[1] (31-36)

智媒体生态下极端天气事件舆情韧性治理战略研究——基于人工智能视角 郝伊一[1];陈鹏飞[1];祁宁[1];王淼淼[1] (37-44)

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科技期刊编辑核心素养实证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 武秀娟[1] (45-50)

媒介环境学视域下科技期刊传播的范式重构与路径创新研究 付宇航[1] (51-55)

护理SCI期刊撤稿特征及原因的现状与启示 刘群[1];季琦[2];吴静[3] (56-60)

开放科学背景下我国农业科学类期刊OA出版现状与对策研究 黄东杰[1];陈丽琼[1];孙海燕[1] (61-66)

学会主导下的中国农业科技期刊发展研究——以53种中国科协所属学会主办的期刊为例 李菊馨[1];宁蕾[1] (67-71)

医学期刊同行评议退稿的主要原因——以《中国临床研究》为例 叶小舟[1];李方[1];王宇[1];许煜晗[1] (72-76)

共同体美学视域下红色经典电影“经典”再造困境与突破路径探析 马千里[1] (77-80)

女大学生数字风险感知的多案例研究 陈璐[1] (81-85)

基于案例文本分析的自媒体谣言伦理治理探讨 张羽[1] (86-89)

新时代劳模精神的传承与创新——《工人日报》2012—2022年劳模议题报道分析 崔立丰[1];穆玉婷[1] (90-95)

可视化背景下“三农”广播节目主持人的样态流变与优化路径 林慧思[1] (96-99)

UGC模式下古代西域驿站形象感知研究——以小红书App为例 舒悦[1];古丽胡马尔·阿不来提[1] (100-104)

内强与外塑:网络空间中大学生爱国主义话语的隐忧省思 刘慧琪[1] (105-110)

小红书“起号”框架:内容流量驱动下的社交媒体文本实践 郭一潼[1];段昶宇[2] (111-119)

多维视角下短视频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影响与路径研究 王雪莉[1];贺媛阁[1] (120-123)

符号聚合视域下《黑神话:悟空》的符号解码与价值取向构建研究 王志芳[1];李岳秋[2] (124-128)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日报》和《华尔街日报》中低空经济的批评话语分析 聂开雷[1];刘红江[2];刘婧函[1];张烨[1];刘翰铭[3] (129-136)

科普短视频的内容架构与呈现形式探究——基于“2023健康提素”实证分析 张么九[1];刘婉行[1];徐菲[1];吴强[1];胡洋[1];韩晔[1] (137-141)

自然资源主题新媒体科普宣传的实践与探索 刘潇然[1] (142-146)

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视域下非遗文旅IP的创新传播探索——以女书为例 刘诗扬[1];屈济荣[1] (147-150)

政务数字人的社会治理叙事研究——以浦东“小浦”为例 陈勇[1];沈怡君[1] (151-156)

数智时代科技期刊编辑素质能力建设 高婕[1];李林[1] (157-161)

数字营销视角下的城市传播策略研究 王志宇[1];任汝芩[2];陈卓凡[3] (162-165)

消解与重构:融媒体视域下电视新闻的形态创新——以央视融合新闻节目为例 欧阳艺鸣[1] (166-169)

拟像论视角下数字生命的拟真化进阶与永生迷思 王嘉平[1];周灵[1];吴紫娟[1] (170-175)

从技术沉浸到情感共鸣:VR新闻直播的用户体验提升机制 袁琪[1] (176-179)

我国英文科技期刊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制约因素与应对策略——以《生态学前沿(英文)》为例 于恩逸[1];全元[1];谢武双[1];刘昕[1];孔红梅[1] (180-186)

秘鲁孔子学院国际传播实践研究 周运帷[1] (187-192)

马克思主义译策观:海洋话语传播中的归化与异化 吴晓宇[1] (193-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