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 登录 注册 2025年04月27日 Sun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承建
分类表
关闭
科技传播

科技传播

Public Communication of Science & Technology

简  介:《科技传播》杂志于2009年7月中旬创刊。具有较强的学术性、权威性和实用性,是值得信赖的优秀期刊,所发表的论文、文章在各单位均可用作调职、职称评定、升学、就业、以及奖学金评定的主要依据。本刊的发行对象主要为国家机关、学术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的各级领导干部和职工,以及各大专院校的师生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科技新闻学会
  • 创刊时间:2009
  • 出版周期:半月刊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土城路8号林达大厦A座23层A室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6708
  •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820/N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4期

浅析“三新”领域科协组织的发展与挑战 吕游[1] (1-4)

研究生招生考试舆情的智能治理体系构建研究 刘超[1] (5-8)

数字时代的深度媒介化:媒介社会学的新面向 葛小雨[1] (9-13)

韧性视角下的文创产业演化路径及作用机理分析——以实体书店大隐书局为例 唐雨新[1];唐协平[2] (14-17)

一种针对行业大模型伦理符合性的评价方法 李语墨[1];肖军军[2];张志莹[3];齐新满[3] (18-22)

高职院校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设路径研究 顾颖瑶[1] (23-26)

全球数字化和智能化推动跨文化交流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朱清华[1] (27-30)

具身纠结中的物之渗透:关于触控笔的本体论现象学探析 许倍[1] (31-35)

“可供性”的叠加:中国媒介技术的演进逻辑 邬宇皓[1];樊宏伟[2] (36-39)

气候变化:从国内主流媒体看科学议题传播框架——以《人民日报》和《中国气象报》为例 李冬梅[1] (40-46)

科技图书地图插图编制过程中常见问题及对策 于国宏[1] (47-51)

中医药期刊栏目建设与影响力提升策略——基于8种综合类中医药期刊栏目与影响力的相关性分析 蔡强[1];张硕秋[1];傅如海[1];吴宁[1] (52-58)

融合出版背景下高校校报编辑的守正与创新 刘萌[1] (59-62)

媒体融合背景下文摘期刊高质量发展理念和策略浅析——以《青年文摘(彩版)》为例 周玲[1] (63-67)

普通高校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探索与思考——以《轻工学报》为例 王晓波[1] (68-71)

充分发挥“讨论”在医学学术论文中的价值提升和学术传播作用 王刚[1];秦霞[1] (72-75)

儿童有声读物精品化的实践路径探究——以“全国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优秀作品为例 李晶晶[1];曹凤宇[1] (76-80)

全球性社会运动视野下的维基百科全书 高海芮[1];甘莅豪[2] (81-85)

“信息茧房”对大学生容貌焦虑的影响及调节作用分析 罗朗月[1];陈梦[1];黄彬涛[1];古玲[1] (86-89)

延续童心还是消费童心:“童年小卖部”的消费空间生产与情感建构 高东艳[1];刘晶[1] (90-93)

网络平台短剧的兴起背景、冷静审视与未来路径探索 董烁[1];王鑫[1] (94-97)

新媒体时代用户参与设计的创新思路——线上与线下模式的满意度差异分析与策略建议 陈珊珊[1] (98-104)

青少年抖音“续火花”对个人社会资本的影响研究 李思雨[1] (105-109)

传播型构视角下家庭代际冲突的传播实践研究——以农村大学生家庭为例 王冰冰[1] (110-114)

基于微博文本分析的“双减”政策公众情绪与诉求研究 赵敏[1,2];庞楠[3] (115-120)

童真的丧失与复归:短视频媒介中儿童成人化现象审视 葛晓穗[1,2];贾绣英[1] (121-125)

社交媒体倦怠视角下小红书使用对秋招群体的影响研究 唐敏[1];帅思宇[1];王帅[1] (126-130)

算法推荐影响认知安全的风险及治理 伊笑莹[1];蒋梦宇[2] (131-135)

“享预制人生”:数字化生存下社交呈现的时间脚本 林杨[1] (136-140)

文创产品数字化转型下的AI绘画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沈洁[1] (141-148)

医疗教育视角下的医学人文传播策略探究——基于首届全国医学人文研究生学术论坛 凌霄[1] (149-152)

裂变·反抗·收编:Live图对图像社交的重构 吴世优[1] (153-156)

人工智能时代自动化新闻的实践与未来 向妍城[1] (157-162)

VR电影观众的视听心理研究 何敬[1];华盛[2];董佳妮[2] (163-167)

“死亡”还是“永生”:探讨数字生命技术的可供性及迷思 徐雅涵[1] (168-171)

“邻避”事件中的风险信息传播与公众态度研究 赵汗青[1] (172-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