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物鉴定与鉴赏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 to Cultural Relics
简 介:《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创刊于2010年,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的公开发行的省级学术期刊(半月刊),于2014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批认定学术期刊。杂志由安徽出版集团主管,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安徽博物院、安徽省文物学会协办。 《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创刊伊始即面向国内外文博系统和收藏界公开发行,近十年来产生了巨大影响力。《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是一本综合性省级学术期刊,内容涉及考古、鉴定、收藏、书画、艺术品经营、历史等多方面。杂志以大量科学性、科普性、知识性文章为主要内容,兼顾纯理论性和实证性研究,多层面贴近读者,是广大文博工作者、文物科研工作者学术交流的平台,更是广大文博单位、高校图书馆不可缺少的工具书和文化休闲读品。
- 主管单位: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办单位: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 创刊时间:2010
- 出版周期:半月刊
-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濉溪路333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8697
- 国内统一刊号:CN 34-1312/K
- 邮发代号:26-228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2期
洪洞元代建筑
贾真[1]
(1-4)
汉画像石中的羊图像考释及其意义
武云鹏[1]
(5-8)
曲沃北赵晋侯墓地玉覆面初探
宋宇鹏[1]
(9-12)
浅析锦州市博物馆馆藏青铜器的保护修复
白琳[1]
(13-17)
水溶性黏合剂在油画修复中的应用初探
赵樱乔[1]
(18-21)
景观生态视角下的古建筑与周边古树名木保护模式研究
戴长栋[1];袁强亮[1]
(22-25)
石家庄市图书馆馆藏《藤坞诗集》保护修复
周静[1]
(26-29)
青铜器科技修复方案设计虚拟仿真实验
曹子龙[1];张子迎[1];周华[1]
(30-33)
金乡县博物馆在文物保护中的传统与现代技术融合实践
高金宏[1]
(34-37)
梧州市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实践与探索
老灏明[1]
(38-41)
试析新时期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中的问题与对策
高梦琛[1]
(42-45)
浅析开展馆藏文物类社教活动的思路——以“童眼看世界——探秘世界遗产走进埃及”研学实践活动为例
孙超然[1]
(46-49)
河北省域博物馆融入旅游业的现状、阻碍因素及对策建议研究
王越[1]
(50-53)
“总分馆”制下的藏品管理系统建设思路
杨春纯[1]
(54-57)
利用博物馆资源促进科普知识传播的多元化与个性化发展研究
刘延章[1]
(58-61)
融媒体视域下南京市的博物馆新媒体传播分析研究
杨晓慧[1]
(62-65)
国有博物馆对口帮扶非国有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
孙建平[1]
(66-69)
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性与均等性探索
孙晓晓[1]
(70-73)
传承+创新:博物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式探索——以靖远县博物馆“乐知话节令”为例
赵允茸[1]
(74-77)
浅谈新形势下博物馆安全保卫人才队伍的建设
郭蓓[1];詹敏[1]
(78-81)
莫高窟隋唐时期壁画和彩塑中截金装饰研究
窦伟[1]
(82-87)
大漆文创首饰开发探究与实践——以福建博物院为例
苏佳[1]
(88-92)
唐穆泰墓出土彩绘文官俑女着男装艺术形象考
贺亚莉[1];张志升[1]
(93-97)
遵守与僭越——清代贵族女性头饰设计与礼制研究
邹婧[1,2];王烁琳[2];郑丹丹[2]
(98-102)
莫高窟不同地貌区域气象要素变化分析
牟锐[1];薛平[1]
(103-107)
试论中医外科在隋唐以前的初创与发展——以福建中医药大学博物馆馆藏文物为例
吴清艳[1]
(108-112)
浅谈晋南民间布艺的欣赏与应用——以晋南风周岁礼布艺设计作品为例
谢丹[1]
(113-116)
广西骆越文化外宣现状调查研究
罗瑞婷[1];李美霖[1];吴嘉贤[1];李何锦[1]
(117-121)
赣中地区木雕图案的文化意蕴及数字化保护研究
王建群[1];吴晶晶[1]
(122-125)
商品经济视域下遂宁金鱼村窖藏出土龙泉青瓷相关问题探析
黄松松[1];裘晓翔[2]
(126-129)
汉画表现手法中美学意蕴的研究
俞欣悦[1]
(130-133)
如何讲好南京与长江的故事——以“从秦淮河到扬子江——古代南京段长江文物”特展为例
朱逸霏[1]
(134-137)
石刻壁画中舞蹈形象的分类与鉴别——以汉代为时空观照
张建伟[1]
(138-141)
石拱桥基本构造浅析
向群[1]
(142-145)
曲阜汉代碑刻的儒学文化意涵与社会功能
高灿灿[1]
(146-149)
三星堆青铜器文化寓意在当代文创产品中的体现及应用
王建春[1];李合龙[2]
(150-153)
从殷墟墓葬看商代的社会构成和性质
张瑞亮[1]
(154-157)
从良渚文化鸟形象浅谈崇鸟习俗
刘绅玲[1]
(158-161)
文旅融合背景下山西博物院青铜器文创衍生设计创新研究
李雅宁[1]
(162-165)
泉州惠安县明代海防遗存刍议
王雅琪[1];肖彩雅[1]
(166-169)
从传播学视域探究中国传统艺术的创新传承策略——以江苏省苏州市桃花坞木版年画为例
张泽旭[1];杨汉希[1];李晓燕[1]
(170-173)
安徽萧县破阁墓地88号墓的发现与初步认识
孙伟[1]
(174-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