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 登录 注册 2025年10月31日 星期五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承建
分类表
关闭
社会与公益

社会与公益

Society and Public Welfare

简  介:《社会与公益》是中外社会工作者和慈善事业家进行合作交流的一个平台,是肩负着着推进社会和谐文明,弘扬公益慈善重大使命的一份大型社会综合类期刊,是一家策划、组织各类社会公益慈善主题活动的公益传媒机构。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
  • 创刊时间:2010
  • 出版周期:半月刊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北街3号院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9758
  •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944/C
  • 邮发代号:82-579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12期

2025年两岸公益论坛开幕 (1-1)

两部门推动解决新就业群体急难愁盼问题 (1-1)

“全民反诈在行动”集中宣传月活动启动 (2-2)

全国节能宣传周和全国低碳日活动将开展 (2-2)

自然资源部启动2025年全国“土地日”主题宣传活动 (2-2)

司法行政戒毒系统部署开展“6·26”国际禁毒日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3-3)

中国政府代表团 出席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第18届缔约国会议 (3-3)

民政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围绕集中整治违规吃喝开展专题学习 (4-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盖茨基金会启动新一轮联合资助项目 (4-4)

新时代背景下国有企业党建与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融合机制探索 曹磊[1] (5-8)

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政课协同发展路径探析 薛传正[1] (8-10)

党建促进师德师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拓田田[1] (11-13)

新形势下高校校办企业加强党建工作的研究 宣云[1];胡冠华[1] (14-16)

从党建质量到效能转化: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周鑫[1] (17-20)

基层流动党员管理中的挑战与公共就业服务对接的策略研究 周哲忠[1] (20-22)

新时代文化建设指导思想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融合路径研究 张明铭[1] (23-25)

党史党建学助力高校思政课路径探析 张亚倩[1] (26-28)

科研院所高知识群体发展党员工作体系探析 吴霞[1];徐宝义[1] (29-31)

基于标准化建设视角的国企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路径研究 聂学舟[1] (32-34)

全过程人民民主视域下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历史沿革、现实困境及实践进路——以宜春探索为视角 兰天玉[1] (35-37)

优势视角及自我关怀理论介入心智障碍儿童家长能力提升研究——以H机构心智障碍儿童家长自我关怀能力提升项目为例 李欣芸[1];温嘉吉[2] (38-41)

研学践创:红色基因培育新时代艺术人才的实践路径——基于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实践案例 叶珊[1] (41-44)

地方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研究——以陇南师范学院为例 李伟[1] (44-46)

多维赋权:乡村振兴背景下反贫困社会工作的实践模式——以Y社会工作机构为例 杨思圆[1] (47-49)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以华东交通大学为例 陈梦琳[1];彭玲[2] (50-52)

现代化视域下社会工作参与基层治理实践路径研究——以城乡接合部地区流动儿童社会支持网络建构为例 万雅清[1] (53-56)

“内嵌式”发展:学校社会工作新路径探索——基于“一站式”学生社区 王永震[1] (56-59)

美丽中国建设中引领青年担当的路径思考——以青海共青团“美丽中国·青春行动”为例 逯亚萍[1] (59-61)

新时代下高职院校专业型志愿服务实践育人探究——以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为例 廖勇[1];郭帅君[2];廖靖雯[2] (62-65)

关于学生党建社区的思考与实践分析 樊毅默[1] (65-67)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研究——以忻州师范学院为例 崔旭红[1] (68-70)

红色实践与创业实践双融合育人模式研究——以西安市红色文化引领创业融合发展为例 池家飞[1];姚佳宇[1];王熠超[1];刘娜[1] (71-74)

个人信息保护在大数据时代下的民法路径探索 田临儒[1] (74-77)

新媒体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视角 刘艳娟[1] (78-80)

人口老龄化加剧下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挑战与对策探讨 程晓仲[1] (81-83)

社会需求与就业导向视角下的高校金融教改模式研究 葛亦婧[1] (84-86)

护理专业教师教育创新团队专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胡必梅[1];柳雪玉[1];王广武[1] (87-89)

高校共青团干部与辅导员协同育人共同体的构建研究 梅应轩[1] (90-9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王子文[1] (93-95)

论评价中国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根本标准 叶华[1] (96-98)

百年党史视野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红色底蕴论析 郑琰心[1] (99-101)

多元文化背景下工会推动职工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夏凡[1] (102-104)

论中国式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人学之维 郝敏杰[1];杨帆[1];宋佳[1];郭明[1] (105-107)

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在济宁学院学生消费群体中的应用研究 姜璨[1];张甜[1] (108-110)

邓小平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与贡献 刘思阳[1] (111-113)

新时代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路径及价值探析 雷箐华[1] (114-116)

单位工会活动对员工凝聚力提升的影响与对策 彭静[1] (117-119)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朋辈心理互助体系研究 蔡抒蓉[1] (120-122)

志愿服务宣讲团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实现路径研究 朱贺[1] (123-125)

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格局构建的路径探析 张娟娜[1];王荣刚[1] (126-128)

红色家风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研究 刘嘉妮[1] (129-131)

“立德树人德技双馨”理念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徐佳莹[1] (132-134)

人工智能赋能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究 韩玥[1] (135-139)

社会热点事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 孙丽红[1] (140-142)

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中课程思政深度融合之路的实践与探索 邹雨琛[1];刘雪峰[1] (143-145)

AI赋能下高职思政课堂互动方法 王舜琪[1] (146-148)

文化自信视角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法创新 刘爽[1] (149-151)

社会变迁中的思政教育创新策略 邢云[1] (152-154)

数智技术融合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卢银霞[1] (155-157)

数字化“红绿文化”资源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冀艳利[1];杨青[1];楚森森[2] (158-160)

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项目参与式”的实施与探索 杨学慧[1] (161-163)

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契合 朱志杰[1] (164-166)

红色文化数字出版资源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应用路径 陈昊[1] (167-169)

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提升基层治理有效性 张秋娟[1] (170-172)

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的完善路径研究 屈玉霞[1] (173-175)

社区社会组织培育与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陈明波[1] (176-178)

城市基层治理的注意力及变迁——基于2008—2022年辽宁省各市政府工作报告的词频分析 李锦洋[1] (179-181)

人工智能伦理风险社会治理的专利视角分析 熊桦[1] (182-184)

社会治理创新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多元协同模式 马征[1] (185-187)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研究 万文婷[1] (188-190)

组织变革理论视角下公益组织数字化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袁丹[1] (191-193)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振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研究 赵温欣[1] (194-196)

政治体制改革背景下的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党红[1] (197-199)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法治化的现实问题及优化路径研究——以A市为例 杨涵媚[1] (200-202)

一例大学生社交焦虑的CBT干预:过程、机制与启示 陈耘[1] (203-206)

广西精神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的供需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蒲瑞球[1];胡辉林[1];徐素容[1];崔鹏[1];黄文华[1] (206-210)

学生干部工作艺术在班级中的冲突化解策略探索 吕娜娜[1];孙洁[1] (210-212)

OBE+SPOC的私立高校师范专业的精准教学模式研究 谭玉银[1] (213-216)

发挥朋辈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张祎[1];梁牟杰[1] (216-218)

基于CIPP模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评价研究 钟林熙[1] (219-221)

家校医社协同视角下高职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策略研究 张琪[1] (222-225)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规划及就业指导途径探索 陈林[1] (225-227)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价值、实际难题与策略建构 韩露[1];王思琪[1];王峰[1] (228-230)

融媒体背景下高校学生宣传队伍建设策略 张逸[1] (231-233)

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民族团结意识培育中的价值作用 周花艳[1];周花娟[2];赵祖凤[3] (234-236)

健康中国背景下职业本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性研究 陆瑶[1];金晶[1];欧恬君[2];李天姝[1] (237-239)

家校共育在中职学校学生德育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 金晓明[1] (240-243)

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王丽君[1] (243-245)

家国情怀融入职业院校生涯规划教育实践 任利民[1];王素敏[1];孔海珍[1] (246-248)

多模态视域下听障生汉语教学媒介语的选用 章思涵[1] (249-251)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医学整合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 蒋圣露[1];杨蕴涛[1];高霏[1] (252-254)

基于大数据视域探讨“0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法 岳芯羽[1] (255-257)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STEM素养及教学行为意向调查 韩露[1];杨叶[1] (258-261)

职业院校辅导员激励机制研究 王雅娟[1] (261-263)

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有效性和学生满意度相关性探究 张苗[1];凡宇[1];王晴[1];贺亚妮[1];李小莉[1] (264-267)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学创新的理论与实践 汪晟[1] (267-269)

“人工智能+”赋能BOPPPS教学模式在“临床麻醉学”课程中的创新应用 李佳[1];李清梅[1];田静[1];李化雯[1];何进巧[1] (270-272)

人工智能促进高校工会职能转型与效能提升的路径探索 刘淑红[1] (273-275)

民办高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现状、挑战及对策 屈志凤[1];魏琳鹏[1] (276-278)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研究 李梦茹[1];吴文杰[1] (279-281)

职业院校的兴趣教学研究 刘伟成[1] (282-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