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周刊
Learning Weekly
曾用刊名:学周刊:上旬
简 介:《学周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研究类刊物。本刊坚持品质第一的办刊理念,全力打造一个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学术交流平台,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界、教育界以及法律、经济等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切磋科研经验的重要园地,现面向广大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及教科研工作者以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研究者征集各类稿件。
- 主管单位:河北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河北行知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 创刊时间:2007
- 出版周期:旬刊
-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区建设南大街269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9132
- 国内统一刊号:CN 13-1379/G4
- 邮发代号:18-379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13期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探析
吴枝婷[1]
(1-4)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陈达燊[1]
(5-8)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职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黄均梅[1]
(9-12)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现代水利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倪嘉[1];刘述伊[1];夏可[1]
(13-16)
基于OBE理念的高校计量计价课程教学模式革新
刘芳[1]
(17-20)
团队合作理念下高校体育排球训练方法探究
王科[1]
(21-24)
深度学习视角下应用型大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杨阳[1]
(25-28)
基于课程思政的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建设与思考
李高翼[1]
(29-32)
“大思政”视域下机械类专业顶点结点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以内蒙古科技大学为例
邢静宜[1];孙国鑫[1];王少锋[1];虞启辉[1];蒙建国[1]
(33-36)
外语专业“全过程、递进式”思政育人体系构建的实践与研究
姚康[1]
(37-40)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类音乐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实践——以音乐学专业“专业导论”课程为例
许申[1]
(41-44)
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农村学校体育教师提升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张志峰[1]
(45-48)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唐廷秀[1]
(49-52)
职业教育中高等数学模块化教学策略研究
撒志燕[1]
(53-56)
中高职贯通培养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畜牧兽医专业为例
张彬[1]
(57-60)
产出导向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实施路径研究
房秀娟[1]
(61-64)
基于工作思维的高职基础医学课程组织模式研究
邱波[1];赵俊杰[1];陈才[1];章涵[1];赵俊强[1]
(65-68)
训练教学模式在高职体育乒乓球教学中的运用
翟午骏[1]
(69-72)
以岗位能力为导向的高职电商专业课程教学策略
杨帆[1]
(73-76)
新时期高职护生学业情绪对学业倦怠的影响及优化
马中霞[1]
(77-80)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职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路径
袁淑萍[1]
(81-84)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策略研究
许国铠[1]
(85-88)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王玲玲[1]
(89-92)
游戏化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柳彬玲[1];张福莲[1];孟庆阳[1]
(93-96)
英语核心素养培养中的“学生提问”策略
薛诚诚[1];车伟艳[1]
(97-100)
多元文化教育视角下“外国作家作品研习”教学研究
宋涵[1]
(101-104)
基于中小学教育谈职业启蒙教育的作用与实践
安冉[1];王燕[1]
(105-108)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现状与创新
胡玲玲[1]
(109-112)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建筑工程类课程教学融合的创新研究
陈雪玲[1]
(113-116)
“五育并举”视域下大学生胡杨精神培育和践行策略研究
刘益辰[1];阿娜尔古丽·吐玉红[1];王小云[1]
(117-120)
高校教育管理中“以人为本”理念的融入策略探究
王露晨[1]
(121-124)
辅导员工作“一平台,双轨道,三层次,四步骤”项目化管理研究
刘倩[1]
(125-128)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
詹钛期[1]
(129-132)
管理视角下提升高职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路径
孙妮[1]
(133-136)
地方高校治理现代化评估及提升策略研究
姜文杰[1];李欣栩[2];魏世亮[3]
(137-141)
典型国家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比较研究与启示
何巧云[1]
(142-145)
高校培养师范生职业责任感的方法探究
衣鹏宇[1]
(146-149)
学前教育专业少数民族师范生的普通话教学胜任力现状研究
黄俊超[1]
(150-154)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产学研深度融合金融类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与协同机制研究
王惠[1]
(155-158)
终身学习理念下的成人教育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
涂伟沪[1];王豆[1]
(159-162)
应用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郝传波[1];秦涛[2];张国华[1];刘海涛[3];朱琳[1]
(16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