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学刊
Culture Journal
简 介:《文化学刊》以继承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探索导引现代先进文化,构建和谐人文社会为办刊主旨,以创新·求是·争鸣·前沿为办刊理念,以瞩目学术前沿创新使学界瞩目,因关注重大理论问题让社会关注为办刊方略。《文化学刊》是唯一辟有文化副刊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创刊于2006年9月15日,双月刊,每逢单月15日出版,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文社科文化学术理论期刊。学刊以继承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探索导引现代先进文化,构建和谐人文社会为办刊主旨,以创新·求是·争鸣·前沿为办刊理念,以瞩目学术前沿创新使学界瞩目,因关注重大理论问题让社会关注为办刊方略。初创之际就获得学界和媒体关注被赞誉为“出手不凡”的《文化学刊》,是发表高品质学术成果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园地和信息平台,一座和谐的学术家园。学刊愿广纳多领域、多学派的学者参与办刊、合作办刊,会同各方精诚合作,共同努力,共创“名栏名刊”。力求通过创办数个“名栏”(板块),合而把《文化学刊》逐渐办成在海内外有影响的特色学术期刊。
- 主管单位:辽宁社会科学院
- 主办单位:辽宁社会科学院
- 创刊时间:2006
- 出版周期:月刊
-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泰山路86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7725
- 国内统一刊号:CN 21-1545/C
- 邮发代号:8-231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3期
多维视角下的儒家圣贤人格研究
霍进凤[1]
(6-11)
“第二个结合”视域中文化主体性建构的进路
郭倩[1];余建军[1]
(12-16)
亚里士多德友爱观的当代阐释
徐倩倩[1]
(17-20)
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意蕴——以贵和为视角
张德广[1];于翼萌[1]
(21-2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融合视野中的文化自信
邢钰舒[1]
(25-28)
数字科技赋能非遗:海南文昌灰塑壁画传承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贾天天[1];许传涛[2]
(29-3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背景下科尔沁民歌的传承发展
乌日丽格[1]
(33-36)
文化记忆理论视域下佤族织锦技艺传承的困境与反思
罗仅茂[1];聂云美[1];李萩敏[2]
(37-40)
贵州黔西南布依族查白歌节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传承研究
詹文静[1]
(41-44)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京剧艺术的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
任浩杰[1];刘林凤[1]
(45-48)
对比张爱玲和林语堂小说女性形象浅析女性意识的文化内涵
钱晓涵[1]
(49-54)
英国女性作家传记电影叙事中的嵌套“怪圈”——以《成为简·奥斯汀》为例
杜博洋[1]
(55-59)
迷失与寻找:村上春树作品中的“寻找”主题及其来源
何佳俐[1];程文明[2]
(60-63)
四川非遗文化中民间文学女性叙事研究
罗飞[1]
(64-67)
重塑·价值·创新:浅论“古事新编”小说中的现代性表现
李尚德[1]
(68-71)
从《山花烂漫时》到《玩偶之家》——从娜拉的精神觉醒探讨女性独立的条件
李丽芳[1]
(72-75)
基于壮族稻作文化的隆安城市视觉形象设计实践
许晓婷[1]
(76-79)
跨文化比较方法在范式批判与创新中的应用与价值
王果[1]
(80-83)
“让文物活起来”的区域文化旅游发展路径研究
石卓然[1]
(84-87)
基于AR技术的博物馆非遗展示研究——以彝族刺绣为例
喻琳[1];陈艳[2]
(88-91)
杭剧的保护与传承:元宇宙视角下的数字化探索
龚祯[1];丁语函[2];冯子央[3]
(92-95)
近年来中国年代剧的内容创作与传播路径研究
蒋春霞[1]
(96-99)
基于游戏的中国传统文化输出——以《黑神话:悟空》为例
张永宁[1];杨俊杰[1]
(100-103)
试析湖湘文化的数字化转译与传播
汪洋[1]
(104-107)
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建立的国际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王邑鑫[1]
(108-111)
论行政程序法中关于公民行政权利保护的不足与对策——以行政处罚法为视角
熊子仪[1]
(112-115)
监护过失行为入刑问题研究
聂子嫣[1];赵颖[1]
(116-119)
人工智能侵权:产品责任规制的反思与修正
张东方[1,2];富新梅[1,2]
(120-123)
近五年四川新闻传播学学术话语分析
彭国莉[1];王洁[1]
(124-127)
数智化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精准化建设研究
安振翼[1]
(128-134)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文化振兴管窥
于东[1]
(135-141)
改革开放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路径研究
刘淑艳[1];杜立超[1]
(142-14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资源探析
张燕[1];张万杰[1]
(146-149)
《山海经》动植物生态思想、意蕴兴发及文学阐释
徐海梅[1];于素香[2]
(150-153)
数字时代“信息迷雾”的治理对策浅析
王丽[1];李岩[1]
(154-157)
非物质文化遗产译介研究与翻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基于2010—2023年CNKI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耿延宏[1];高雅涛[1];韩林娣[1]
(158-161)
文物的舞蹈化呈现刍议
孙少康[1];廖莎莎[1]
(162-165)
成渝地区历史文化博物馆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创新路径
罗晶[1];陈宇航[1];韩勇[2]
(166-169)
声乐演唱中的共鸣腔体作用研究
杨扩[1]
(170-173)
戏曲音乐在戏曲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进程中的价值研究——以戏曲《穆桂英挂帅》为例
王英阁[1]
(174-177)
基于数智平台的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对外翻译及传播路径研究——以《楚辞》(许渊冲译)为例
张恒茂[1]
(178-181)
基于语料库的中华典籍汉学家英译本比较研究——以《西游记》为例
陶晨萍[1]
(182-185)
云南彝族民间故事的叙事技巧与语言艺术特征研究——以《阿诗玛》为例
曹培培[1]
(186-189)
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赏析
焦丽[1];亓玉国[2];刘娜[1]
(190-193)
云冈石窟外宣翻译与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
张娟超[1]
(194-197)
原文风格抑或是译者风格?谈文学翻译的风格再现——以杨宪益夫妇和莱尔翻译为例
汪桂芬[1];黄婷婷[1]
(198-201)
认知生态语言学视域下海洋制度文化话语的和谐话语隐喻研究
王内[1]
(202-205)
越南阮朝初期对清朝的认知演变(1802—1847)
时劲雨[1];刘玉洁[2]
(206-211)
《广东新语》中的祭祀礼俗:传统信仰与地方文化的交融研究
艾红玲[1]
(212-216)
“窦娥”型中式悲剧审美心理研究
侯长生[1];王晨阳[1]
(217-221)
清代前中期吉林地区社会风俗变迁研究——以旗民关系为视角
孟磊[1]
(222-226)
论中国古代遗嘱继承制度
余春枝[1]
(227-230)
土地革命时期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文化动员探析
朱前星[1];覃凤兰[1]
(231-234)
逸气、贵气与骨气:魏晋时期的三种审美形态研究
陈工布[1]
(235-238)
从“书坊主”到“把关人”:余象斗在文学传播中的价值
蔡秀玲[1]
(239-242)
柳永与张先慢词创作艺术比较
蒋明宇[1];刘汉光[2]
(243-247)
楚辞对唐代诗歌发展的影响及文学价值传承
李露菲[1]
(248-251)
考古学文化与文明起源研究的经典案例——读《西阴文化:中国文明的滥觞》
周璞[1]
(252-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