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 登录 注册 2025年05月09日 星期五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承建
分类表
关闭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

Art Research

简  介:《艺术研究》杂志创刊于1998年,是由哈尔滨师范大学主管、主办的艺术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其办刊宗旨为: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面向全国艺术类高校及艺术界人士,突出学术性,为艺术理论研究、艺术创作、艺术教学提供探讨平台。 《艺术研究》杂志内容涵盖:美术、设计、音乐、表演、艺术教育、艺术传播、艺术美学以及艺术史论研究。我们一贯秉承“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原则,坚持学术性、前瞻性、包容性,立足艺术领域、突出学术氛围。

  • 主管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 主办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 创刊时间:1998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和兴路50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0321
  • 国内统一刊号:CN 23-1529/J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2期

李岗作品 李岗[1,2,3,4] (F0002-F0002)

舶载明清印谱与日本名人私印谱的编撰——以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无量寿佛堂印谱》为例 苏超[1];姚峥[2] (4-8)

后蜀赵廷隐墓乐舞俑音乐文化遗存研究 戎月姮[1] (9-13)

文人意趣影响下的明式案上屏风审美意蕴探究 周锴蒂[1];陈原川[1] (14-18)

本土自觉与艺术创新——探讨林风眠抗战时期的绘画风格 高可[1] (19-21)

作为符号的指纹——邹操艺术创作自述 邹操[1] (22-25)

故宫博物院藏品清同治大婚瓷艺术研究 宋圳沁[1] (26-30)

创新驱动下中国画创作的现代转型与品质提升研究 刘思呈[1] (31-33)

山西代州文庙大成殿格子门形制装饰研究 张娅妮[1] (34-37)

苏联期刊《电影艺术》对中国电影的多元认知(1949—1960) 刘健榕[1] (38-42)

当代艺术中的“萨满”形式与内涵初探——以展览《世人何以唤醒我》为例 朱颜[1] (43-45)

探析范宽作品中的理学精神 魏傅平[1];张先京[2] (46-49)

登封窑演化研究 陈珺珂[1];吕冰[1] (50-53)

《热辣滚烫》:女性身体的成长书写和喜剧建构 陈杰慧[1] (54-56)

布里顿与莎士比亚:歌剧《仲夏夜之梦》的音乐戏剧结构 闫镤文[1] (57-61)

中国生态纪录片的共同体叙事策略研究——以《众神之地》为例 潘欣冉[1];莫敏峰[1] (62-65)

倪瓒的书画创作与交游考证研究 张文东[1];万梅子[1] (66-68)

私域流量裂变对公共舆情生态的链式反应——直播间热度的“媒介化生存”机制及其传播异化 付宁华[1];董雅诗[1] (69-71)

《哈尔滨的歌》创作谈 刘晓初[1] (72-75)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听呈现与诗意表达——以《第一次的离别》为例 唐美智[1];孙景旋[2] (76-78)

图像学视阈下传统山水画云雾表现的视觉修辞研究 毕璐[1] (79-81)

认同、平等、共存:生态女性主义视域下电影《沙丘2》解读 刘沿言[1] (82-85)

想象与内在真实——中国历史题材动画角色设计探究 李晓涵[1];田星瀚[1] (86-88)

如何超越媒介边界的形体戏剧创作研究——以《雷和雨》《May B》为例 张语烔[1] (89-91)

现代设计语境下元青花四爱梅瓶纹饰的价值再现 王伟[1];董晓蔓[1] (92-94)

“丝路文化”视域下《花儿与少年·丝路季》的叙事策略 谢知宸[1];虞文俊[1] (95-97)

中西方美食类纪录片配音风格的差异化表达——以《寻味顺德》《探寻意大利》为例 洪僖泽[1] (98-101)

徽州古民居公共空间设计元素体现——以茶空间文化为例 宋博[1] (102-104)

AIGC技术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 刘祎[1] (105-109)

审美人类学视野中的学校音乐美育 王雨婷[1] (110-112)

中国近现代钢琴作品的“标题性”特征及文化解释 周婷婷[1] (113-115)

交叉与融合:人工智能时代艺术设计教学的改革研究 周灵[1];吕昱慧[1] (116-118)

芭蕾舞中足尖技巧的发展历程 于一鸣[1] (119-121)

筝曲《山水》的解析与演绎 祝杭红[1] (122-126)

普契尼歌剧《图兰朵》中柳儿的音乐形象塑造与艺术价值 陈姝[1] (127-129)

中国多声部民族音乐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 王雨萌[1] (130-132)

弦乐四重奏中声部平衡与对话的艺术 胡晶[1] (133-135)

具身认知视角下水彩教学的“三元”统整模式构建——基于20世纪美学经验转向的启示 王芳[1] (136-138)

中国民歌风格钢琴改编作品的艺术特征与音乐分析——以《蓝花花》为例 王海垠[1] (139-141)

非遗保护与共同体意识双向赋能——哈尼族口承叙事长诗的传承实践机制研究 李丽祥[1] (142-144)

非遗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大型原创柳琴戏《窑湾往事》的艺术特色探究 孙紫艳[1];隋欣[1] (145-147)

上海城市文化的隐性基因驱动其首饰设计的路径探析 杜金平[1];李琦[1] (148-151)

“听见地方”:无锡市严家桥村音乐景观中的文化记忆建构 王天佑[1] (152-155)

对大模型生成式AI介入艺术创作的拉康式分析 袭靖雯[1] (156-158)

美学思维:适老化智能家居产品的艺术设计反思 李广栋[1] (159-161)

畲族盘瓠神话“英雄之旅”叙事重构与AI技术赋能探索 阮超[1];潘姝君[1] (162-165)

基于空间计算技术的历史街区智能导览设计 高颂华[1];郭朔楠[2] (166-169)

融合浙江诗路文化的新中式家纺设计路径研究 薛涵予[1];娄琳[2,3] (170-173)

从陕北剪纸博物馆藏品看陕北剪纸的多源流呈现 张陟[1] (174-176)

常朝晖作品 常朝晖[1,2,3,4,5,6,7] (177-177)

郝孝飞作品 郝孝飞[1,2,3,4,5,6,7] (178-179)

刘明波作品 刘明波[1,2,3,4] (180-181)

盛天晔作品 盛天晔[1,2] (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