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 登录 注册 2025年10月08日 星期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承建
分类表
关闭
中国地质教育

中国地质教育

Chinese Geological Education

该刊已选入: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2019)

简  介:本刊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党校教学科研和社会的实际,坚持理论研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干部教育服务,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宗旨。中央党校、求是杂志、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领导对刊物曾给予较高的评价。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创刊时间:1995
  • 出版周期:季刊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6-9372
  • 国内统一刊号:CN 11-3777/G4
  • 邮发代号:80-474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2期

忘我拼搏,鞠躬尽瘁——彭志忠科学家精神的时代回响 艾春娟[1];韦国华[1];王雷[1] (1-5)

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挑战与战略研究——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 何茜[1];岳文[2];邱昆峰[3];黄煦[1] (6-10)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科技创新竞赛的挑战与改革路径 吴靖[1];常象春[1];韩梅[2];王仟文[1];魏陌[1] (11-16)

学科教学知识:高校教师从学科专家成长为学科教学专家的桥梁 巨鹏[1] (17-21)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地质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梁超[1];操应长[1];袁静[1];吴孔友[1];孟凡超[1];王健[1];邱隆伟[1];苏远大[1];邹桂红[1];王柳[1] (22-25)

基于OBE理念的地质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徐争启[1,2,3];施泽明[1,2,3];宋昊[1,2,3];熊富浩[1];彭义伟[1];邹灏[1] (26-31)

地质精神引领的地质类工科研究生“四位一体”育人模式探索 左双英[1,2];余波[3];陈世万[1,2] (32-37)

资源管理类研究生培养的可持续科研思政路径探索 张建军[1];付梅臣[1];周伟[1];王振宇[1];李星光[1];王柯[1] (38-41)

面向创新型工科人才培养的本科生导师制探索与实践 贾穗子[1];徐能雄[1];张彬[1];丁巍[1];张中俭[1] (42-45)

基于地球系统科学理念的“地球科学概论”课程改革与探索 孙圣思[1,2];董云鹏[1,2];惠博[1,2] (46-52)

通识课程“地球、海洋和生命”的课程思政教育探索与实践——以南京大学为例 刘绍文[1];王玮[1];祝文婧[1];李香兰[2] (53-57)

面向地质学拔尖创新班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创新实践——以南京大学“固体地球科学原理”为例 王国光[1];陈天宇[1];王博[1];解国爱[1] (58-64)

“变质岩岩石学”一流本科专业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谢志鹏[1];杨光树[1];王蓉[1];焦骞骞[1];徐晓飞[1];钟军伟[1] (65-69)

国内高校地质学专业构造学课程体系对比研究 关成尧[1,2];赵国春[3];姜纪沂[1,2];白相东[1,2];刘广虎[1,2];刘晓燕[1,2];袁四化[1,2] (70-75)

“矿床地球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讨 刘尚[1] (76-80)

教学设计如何助力“上好一门课”—理念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金思丁[1];张小兵[1] (81-85)

新时代核工业精神引领下的课程“双通双融”教学研究及实践 王富林[1];李广悦[1];杨仕教[1];曾晟[1];贺桂成[1];喻清[1];朱忠华[1] (86-90)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改革与探索——以吉林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 李红[1];王冬艳[1];李晓燕[1];王灵芝[1] (91-94)

“水资源系统优化方法”课程多元化教学方法 冯仲恺[1];牛文静[2];李国芳[1];杨涛[1];任黎[1];谭忠成[1] (95-98)

地学野外实践课程思政育人:功能、模式与策略 曾英[1];程孝良[2];宋荣彩[2];徐争启[3];赵亮[2];诸葛福瑜[2];陈臻林[3] (99-102)

人工智能伦理教育在高校课程思政中的嵌入式探索 施索[1] (10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