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地质教育
Chinese Geological Education
该刊已选入: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2019)
简 介:本刊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党校教学科研和社会的实际,坚持理论研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干部教育服务,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宗旨。中央党校、求是杂志、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领导对刊物曾给予较高的评价。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创刊时间:1995
- 出版周期:季刊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6-9372
- 国内统一刊号:CN 11-3777/G4
- 邮发代号:80-474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1期
新时代加强地学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
赵志丹[1];陈家玮[2];肖万[2];张帅[2];杜哲培[2]
(1-7)
“双一流”建设中地质学拔尖本科生使命驱动研究
郭艳军[1,2,3];张立飞[1,2,3];陈云超[1];沈冰[1,2,3];潘懋[1,2,3];张志诚[1,2,3];周敏[1,2,3];崔莹[1,2,3];熊文涛[1,2,3]
(8-15)
基于核心素养视域的高校教务管理者角色解读与发展路向
赵剑波[1];汪帼英[2];陈省平[1]
(16-19)
培育新时代高素质新型地学人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保障
刘俊来[1]
(20-24)
立德树人视域下地质专业研究生教育教学研究
王洋[1];张逸鹏[1];汪程[1]
(25-29)
疏解背景下高校如何抢抓机遇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
陈刚[1,2]
(30-34)
绿色低碳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王巍[1];董佳文[1];谭越[1]
(35-38)
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全过程培养体系构建
邵康[1];张军伟[1]
(39-43)
地质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及优质教学资源校际共建共享
朱韧之[1,2];赖绍聪[1,2];王建强[1,2];秦江锋[1,2];刘鹏[1,2];刘敏[1,2]
(44-47)
博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分流机制的优化与激励措施研究
王楠[1];牛花朋[2]
(48-52)
“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下高校内部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张嵩[1];王荣亮[1]
(53-57)
地质院校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方向凝练与探索——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
胡景宏[1,2];滕柏路[1,2];李治平[1,2]
(58-61)
地质学类专业人工智能类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张振杰[1,2];杨玠[2,3]
(62-66)
在海洋中给地球做CT:混合式教学在工科通识课程中的创新实践
邢磊[1];尹燕欣[1];刘怀山[1];张进[1];王林飞[1]
(67-71)
融合BOPPPS模式下“地球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
董玉[1];王枫[1];杨浩[1];张彦龙[1];纪政[2]
(72-75)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新理工科人才的培养——以“气候变化与人类未来”课程教学探索为例
田友萍[1]
(76-80)
强化过程干预的教学实践及成效:以“岩石学”课程为例
程素华[1]
(81-84)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地学类课程思政改革研究与实践——以“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课程为例
张健[1];李增华[1];吴志春[1];刘妍[2];年秀清[1]
(85-89)
知识图谱在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以“矿物岩石学”课程为例
王晔[1,2];程宏飞[1];赵少伟[1];汪洋[1]
(90-94)
“两山”理念在“地学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课程中的思政引领作用
胡海平[1];郭福生[1];叶长盛[1]
(95-99)
行业特色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三重逻辑
鲜国彦[1];王思聪[1]
(100-104)
矿床地质野外综合实习设计与实践——以大冶铁矿为例
胡新露[1];杨振[1];姚春亮[1]
(105-109)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现状及提升策略
赵美英[1];路一丹[1];邓雁希[1];谭艳敏[1]
(110-115)
普通高中阶段地球科学科普教学模式及其实现路径——以清华附中上地学校为例
杨旭[1];赵卫真[2];程捷[3];郎艳[1];辛颖[4]
(116-119)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研团队发现富银硫化物新矿物——冯锐银矿
(12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