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 登录 注册 2025年05月03日 星期六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承建
分类表
关闭
管理学报

管理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Management

该刊已选入:武大RCCSE核心期刊(2020)、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20)、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2019)、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年)

简  介:《管理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华中科技大学主办,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34所高校联办的管理类综合性学术期刊。2004年7月创刊,系双月刊,2009年改为月刊。 《管理学报》秉持“促进管理学科学术交流,介绍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力助中国管理学派成长,推动管理学科不断发展”的办刊宗旨,以推动管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为目标,以努力营建中国管理文化为大方向,以最大程度地团结管理学界的学者和企业家为途径,经过13年的办刊实践,期刊质量稳步提升,特色逐渐鲜明,已经得到了管理学界的广泛肯定和支持。 《管理学报》创刊初期,经过系统调研,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的战略部署,逐渐明确了“中国”、“实践”、“文化”3个办刊关键词。由此开设了“管理学在中国”、“争鸣与反思”等特色栏目,团结了国内直面中国管理实践的广大学者。其它栏目包括“组织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与创业”、“营销与服务”、“信息与知识管理”、“物流与运作管理”、“管理与文化”、“环境与社会”等。为了扩大栏目影响,发起了“管理学在中国”、“中国·实践·管理”论坛、“中国人力资源管理论坛”、中国“企业·管理·伦理”论坛等系列学术会议,集结了优秀学者,丰富了优秀稿源,在国内管理学界产生重大影响。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 创刊时间:2004
  • 出版周期:月刊
  • 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884X
  • 国内统一刊号:CN 42-1725/C
  • 邮发代号:38-312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3期

中国情境下的“利义相关者理论” 田志龙[1];何金花[2];陈丽玲[3];李连翔[1] (397-405)

数字化转型先行者对外赋能的过程研究 邹楠[1];马冲[2];毛基业[3] (406-416)

控股股东转移并购失败风险的路径分析——基于亚太药业的案例证据 步丹璐[1];王多仁[2];胡中平[1] (417-426)

基于“结构-过程”分析范式的权力观念质性研究 赵书松[1];赵旭宏[2];赵莉娜[3];张鹏程[2] (427-437)

灵活就业者身份不确定性的前因后果和边界条件及其逻辑质性解构 赵晨[1];林晨[1];周锦来[2];高中华[2] (438-449)

惩罚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对受罚者的双刃剑效应 刘雪梅[1];杨夏梦[1];王颖[2];贺雨婧[1];刘文琦[2] (450-461)

领导底线思维对员工亲团队非伦理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童俊[1];傅云[2];陈思源[2];柏阳[3];张啸[2] (462-471)

外资参混及董事高管委任对OFDI国有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 吴崇[1];岳梦瑶[1];顾丹[1];张佳奇[1] (472-482)

非正式精英网络对民营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 柳建坤[1];何晓斌[2] (483-494)

市场型与引导型环境规制政策协同对数字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董明放[1];王郭[1] (495-504)

银行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碳减排的影响研究 李隋佳[1];周孝华[1];张文卿[1] (505-515)

连锁股东交叉持股下股东关系网络对企业碳绩效的影响研究 罗栋梁[1];徐浩涵[1];刘春燕[1] (516-526)

企业低碳技术创新“增量提质”的协同政策效应与机制 张宏[1];孙依囡[1] (527-535)

环保官员异地交流对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研究 于连超[1];莫彬[2];季培楠[1] (536-545)

第13届中国人力资源管理论坛通知 (545-545)

实体企业主业经营困境对金融化资产配置的影响研究 罗明津[1];鲁春义[2];万超[3] (546-556)

基于BERT-BiLSTM-GAT的人工智能生成电商虚假评论识别研究 李世勇[1];杨铮铮[1] (557-567)

基于ATT-FC-LSTM模型的远程会诊服务时长预测 翟运开[1,2,3];贾启硕[1,3];乔岩[1,3];赵杰[2,4] (568-576)

考虑活动风险重叠的多项目关键链双层协同监控 万丹[1] (577-584)

网络效应下即需平台的跨界合作模式选择 陈铭洋[1,2];谭新月[3];龚业明[4];袁紫微[3] (585-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