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 登录 注册 2025年05月08日 星期四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承建
分类表
关闭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该刊已选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扩展(2017-2018)、武大RCCSE核心期刊(2020)、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年)

曾用刊名: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简  介: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创刊于1956年。 该刊主要刊登文学、语言学、史学、教育及心理学、哲学、政治学等方面的论文,开展校内外学术交流。本刊依据办刊宗旨及专业分工出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注重学术质量,刊发能代表学科水平、反映学科研究前沿和研究热点,在学科研究中起到促进作用的文章。 1988年本刊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量列全国师范院校学报第6位,列全国省属师范大学学报第2位。 1999年被山东省新闻出版局评为“山东省优秀期刊”;被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评为《中国人民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 核心刊物、中国期刊网(CNKI)全文入编期刊;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委会、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列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源刊”、“中国人文社科引文数据库源刊”。 2000年被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评为“全国中心核心期刊”;被教育部列为“中国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入选期刊,被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列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在2000年度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校学报全文转载量排名第20位,在全国师范院校排名第6位。由北京大学2000年6月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一书排序,本刊在全国中文综合性人文、社科类核心期刊中引居第10位。 2001年度本刊再次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期刊”,《复印报刊资料》高校学报全文转载量排名第14位,在全国师范院校学报排名第4位。 2002年被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评为“第二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同年,我刊在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校学报转载量排名第14位,在全国师范院校学报排名第4位,在省属师范院校学报排名第1位。 2003年,本刊获中国学术期刊编委会《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评优活动组委会颁发的《CAI-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 2004年我刊再次被评为综合性人文、社科类核心期刊,并被编入北京大学去年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现在我校文科学报已经同全国大部分高校学报建立起经常性的交换关系,地域包括台湾和香港;刊物的发行量也连年上升,目前已发行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 。 2005年本刊被山东省新闻出版局评为“山东省优秀期刊”,成为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国社会科学期刊精品数据库”收录期刊。 2006年本刊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评为“第三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评为“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2019年本刊入选CSSCI来源期刊(2019—2020)目录,获“全国高校社科名刊”称号。

  • 主管单位:山东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 创刊时间:1956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大学科技园大学路1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1-5973
  • 国内统一刊号:CN 37-1066/C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2期

论洛克劳动理论的哲学种族主义性质——兼论马克思劳动理论与洛克劳动理论之间的本质性区别 宫敬才[1] (1-14)

中国共产党的经典学习观探赜——以延安学习运动为例 高奇[1];张香丽[1] (15-23)

跨界与融合:纳博科夫的反身份建构艺术 曹晓娇[1];张杰[2] (24-33)

韩国学者中国现代文学史著述的鲁迅论说 王明真[1,2] (34-43)

人工智能对网络文学的影响:主体危机、镜像扩容及数据依赖 李玉萍[1] (44-54)

从知识到制度:明清河工漕运文献的生产机制考察 毕鲁瑶[1] (55-64)

土盐的消失——20世纪雁北地区的盐碱地治理与民生问题研究 郭宇[1];张俊峰[1] (65-76)

以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经济学解析:基于“生产力-生产关系”框架的理论考察 胡怀国[1] (77-86)

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蓝庆新[1];张心平[2] (87-95)

周秦政治传播的媒介转向与国家治理形态演进:从“铸刑书”说起 徐燕斌[1] (96-105)

韩非的道论体系——兼论其“法治”思想的基础 冯艳艳[1] (106-117)

集体收益分配权担保:制度原理和规范设计 房绍坤[1];崔炜[1] (118-129)

城市边缘社区养老服务质量的问题面向与治理路径——基于一种混合研究方法 胡艳蕾[1] (130-138)

志愿报偿体系行动逻辑下乡村社会治理的网络化呈现——以东岛刘家村的传统社群与云端社群为例 张成良[1] (139-151)

身份政治视角下西方媒体信任流变及启示 向青平[1] (152-161)

从物能性到感受性:智能新媒体时代国家形象新论——基于复杂系统视角的研究 周宏刚[1] (162-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