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ingde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曾用刊名: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简 介:《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为综合性学术刊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贯彻“双百”方针,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而努力;立足本校实际,面向社会和大中专院校。主要反映我校人文学科最新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成果,适当选刊兄弟院校和基础教育的科研、教研论文,以及社会科学研究、服务及生产机构的科研成果。服务于高等教育教学和基础教育教学;服务于科学技术研究;服务于产学研相结合;服务于社会生产。
- 主管单位:宁德师范学院
- 主办单位:宁德师范学院
- 创刊时间:1982
- 出版周期:季刊
- 地址:福建省宁德市东侨区学院路1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3682
- 国内统一刊号:CN 35-1314/C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3期
新质生产力赋能闽东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探析
詹有贵[1];李乾宝[2]
(1-6)
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四下基层”优良作风的守正创新
郑幼维[1]
(7-12)
新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关于“个体—共同体”政治哲学关系的理论争鸣——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视域
蔡舒涵[1]
(13-19)
资本逻辑批判视域下全球网络空间秩序的构建
筵佳[1]
(20-28)
“三库+碳库”重要理念在宁德高质量发展中的应用与创新实践
陈书纪[1]
(29-33)
《摆脱贫困》中蕴含的绿色发展重要论述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王楠[1];王松[2]
(34-40)
跨界融合视野中的闽东非遗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探索
陈美志[1]
(41-46)
自甘风险规则的理解和司法适用
王凤民[1];黄莹[1]
(47-55)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权源研究
刘嘉玲[1]
(56-62)
论战争叙事中的家国同构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以电影《长津湖》的叙事策略为考察中心
叶蔚春[1]
(63-70)
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关系的动态演进及差异化
林丽雪[1];陈杨[2];王招治[1]
(71-84)
科技金融赋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逻辑与福州实践
谢琼[1];兰章铭[2];翁斯柳[3]
(85-93)
闽学之形成的思想史考察——从道南学派到朱熹
姜家君[1]
(94-100)
居士·隐士·儒士——明遗民林之蕃诗歌的自我书写与身份建构
潘浩正[1]
(101-105)
传承与创新:从传统调饮茶到新式茶饮的嬗变
蔡烈伟[1];蔡峥嵘[2]
(106-111)
传承与突破:肖邦第一叙事曲中的体裁融合与创新
陈伯文[1];杨淇棋[2]
(112-119)
陈岱孙教育思想及其时代价值——纪念陈岱孙先生诞辰125周年
林航[1];王坚[2]
(120-130)
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制探究
傅亮[1];游国斌[2];孙国栋[3]
(131-13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探究
陈建清[1];俞国锋[2]
(139-145)
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内在规律及其实践路径
林多多[1]
(146-151)
高校师范生汉字书写技能培养与提升实践研究——以宁德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为例
陈翀[1]
(152-158)
分类评价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余碧春[1]
(159-165)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学生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实践路径探究
温海花[1]
(166-172)
基于服务生态系统理论的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就业育人研究——以宁德师范学院为例
李卓霖[1];邓兵[1];林金森[1];张鹏[2]
(173-178)
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高校纪检监察体制完善研究
谢翠红[1]
(179-184)
红色校史赋能高校党建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探究
俞琪琦[1]
(185-19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校实践及经验启示——基于宁德师范学院的个案研究
韦信铭[1];杨玉玲[2]
(191-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