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Zunyi Normal University
简 介:创刊于1999年3月,是由遵义师范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办刊宗旨:活跃学术空气,促进教学改革,繁荣科学文化。
- 主管单位:遵义师范学院
- 主办单位:遵义师范学院
- 创刊时间:1999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地址: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新区平安大道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9-3583
- 国内统一刊号:CN 52-5026/G4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4期
主持人语
唐正芒[1]
(1-1)
红军长征中遵义战役制胜之道及经验启示
裴恒涛[1]
(1-7)
长征精神的新时代新表达——国家文化公园纪录片《长征之歌》的探索与创新
史哲宇[1];胡智琪[1]
(8-12)
明清时期土司融合共生意识的历史演进——以湖广施南、唐崖、忠路等土司为例
覃茳坤[1];成臻铭[2]
(13-19)
浅析明代西南土司的军事优抚——以“保靖土司”为个案
汪益民[1];李昭玥[1]
(20-24)
黔东北傩戏是民族文化融合的历史样本之一
罗方[1]
(25-27)
抗战侨批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研究
林春[1]
(28-31)
清代士人群体视角下的妇女进香行为探析
宋允[1]
(32-36)
社会分层理论下我国农村“剩男”成因与对策研究
杨晨晨[1]
(37-39)
基于PDCA模型的高校内部审计成果运用路径探索
彭静[1]
(40-43)
共生理论视角下习水县土城镇红色旅游与古镇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杨丽[1];李妺[1];李欣悦[1]
(44-48)
人力资本理论视角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探索
杨清华[1]
(49-53)
郭沫若翻译文学中的“你这NP”构式
咸立强[1]
(54-58)
寻根文学中的性别叙事及女性寻根困境研究
贾妍[1]
(59-62)
论安德烈·纪德在其自传《如果种子不死》中的身份建构
褚芮[1]
(63-67)
不同添加水平的生物炭对茶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李文昭[1];颜雄[2];何洁[1];刘丹[1];冯博[1];王云超[1];余展[3]
(68-71)
基于小生境遗传算法的室内环境空间艺术布局优化设计方法
钟韵梅[1]
(72-76)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理路
李安峰[1];王峰[2]
(77-80)
化工类专业研究生“三联动”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究
梁军[1];岑春浪[1];朱怀森[1]
(81-84)
中国近代教育之父李端棻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许桂灵[1];许桂香[2]
(85-88)
浅谈高斯定理在静电场中的应用教学研究
杨方[1]
(89-92)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张晓娇[1];孙庆括[1]
(93-97)
《生物统计学》教材中一道例题刍议
谢春平[1]
(98-100)
常微分方程课程教学改革浅析
赵爱亮[1];吴祥标[1];王兴涛[2]
(101-103)
全球胜任力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外语专业教育的融合路径研究
罗丹[1]
(104-109)
基于CDIO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黄永生[1]
(110-114)
“教育学”课程目标、内容、途径全课程育人格局探索——以国家一流课程“教育学”为例
林丽[1];杨晓平[1]
(115-118)
贵州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普通话课程的路径研究
李静[1];韦文华[2];周玉姣[2]
(119-122)
党史题材经典美术作品融入国画专业类课程教学实践研究
江晶[1]
(123-126)
基于文献计量的国内实验实训教学研究分析
赵君[1];颜雄[1];杜莉[2];蔡深文[1];郑柳凤[1];胡海军[1];刘斌[1];盛恩国[1];杨娇[1]
(127-131)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语文教学改革路径探究
李玢[1]
(132-136)
网络直播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与策略
黄娟[1]
(137-141)
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对学生自学能力提升路径的优化研究
卫萍萍[1]
(142-145)
核心素养下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初中英语议论文提问策略教学案例研究与实践
翟锦[1]
(146-149)
新时代爱国主义文化的二次元网络传播策略
李怡萱[1];吕彩云[1]
(150-154)
基于职业核心素养的“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李旭峰[1];汪雯[2];聂鑫[1];李晓涵[1]
(155-158)
AI时代人机互动对人际交往的双刃剑效应:基于社会学习理论的解释
杨青松[1];田芸[2];彭婷[3];张晓州[4]
(159-163)
高校公共体育课花样跳绳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路径研究
陈利红[1]
(164-168)
论《新世界报》(1917-1926)“影戏说明”的外国侦探片书写
高洁[1]
(169-172)
唤醒·镜像·契约:李睿珺导演的影像表达
冯秀彬[1]
(173-176)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图书馆“数字化”促进“智慧化”的思考
李鹏[1]
(177-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