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与文化
Architecture & Culture
简 介:由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主办的集权威性、批判性、专业性、可读性、知识性于一体的专业性期刊。读者对象为国内外建筑房地产设计、开发领域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划、建设、文物管理等部门的官员;图书馆;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及学生等。
- 主管单位: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 主办单位: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 创刊时间:2004
- 出版周期:月刊
- 地址:北京市朝内大街137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909
-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058/Z
- 邮发代号:28-377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3期
乡村文化传承与养老建筑的使命
曲艺[1,2]
(1-1)
基于东北互助养老需求的乡村养老设施功能配置研究——以大连市小黑石村为例
曲艺[1];王雨[1];孙琬滢[1]
(2-11)
绿色装配式农宅研究热点分析——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
倪明[1];康静[2];何宇[2];杨欣然[2]
(12-14)
合肥地区超低能耗居住建筑技术路线探究
白石磊[1];王旋[2];程海庆[1];刘阳[2]
(15-17)
基于微气候视角的冬季南京瞻园岁寒亭建筑病害分析及修缮整治
马腾宇[1];丁兆淳[1];潘亚威[1]
(18-20)
社会主义的建筑——苏联建筑思想影响下的中国实践
邝子坤[1];邱志越[1];洪竞涛[1];李沄璋[2]
(21-23)
浙江工业大学亚运板球馆:设计创新与赛后可持续利用研究
季盼军[1];张佳佳[2]
(24-26)
探讨总部办公建筑地下空间设计
潘佳伟[1]
(27-29)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循环产业园规划策略研究——以长春国家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为例
石雪莉[1];宋靖华[1]
(30-32)
融入形式意义系统的结构——从文艺复兴建筑讨论建筑结构与形式关系
张朕源[1]
(33-35)
庭院建筑形态对太阳能发电潜力的影响规律研究
邵新刚[1];王春龙[1]
(36-39)
模块化与原位资源利用在月球科考站中的空间设计研究综述
金僖康[1];王卓[1]
(40-42)
地域文化视角下机场航站楼室内空间营造——以烟台蓬莱机场T2航站楼为例
潘磊[1];李翥彬[2];徐凯田[1];段飞[1];周利[1]
(43-45)
赛事驱动下既有体育建筑的有机更新改造策略研究
陈泽远[1];陶亮[1,2]
(46-48)
可持续建筑设计创新研究——以上海临港星空之境主题公园游客服务中心为例
俞波[1,2];Roberto De Lotto[1];陈易[3]
(49-51)
既有综合医院公共空间更新改造的发展综述研究
周伟强[1];梁芳婷[1]
(52-55)
空间·景观·慢行城市——以厦门空中自行车道设计为例
张燕来[1];刘为群[1]
(56-58)
生活圈与防灾生活圈研究综述及启示
汤琦[1];宋海波[1]
(59-61)
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研究——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
徐艳[1]
(62-64)
基于关键要素考察的海洋外力作用下明清时期宁波城市形态变化研究
赵淑红[1];胡译程[1]
(65-67)
社区建成环境的主、客观属性对居民出行方式的影响研究——以宁波市为例
刘立钧[1];何文佳[2];吴巍[2]
(68-71)
构建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以黔东南州为例
陆胜辉[1];吴森明[2];魏述和[3];杨宗豪[2]
(72-74)
常住人口减少趋势与乡村公共设施规划研究
王乃嵩[1];梁晓慧[1];柴天珑[1]
(75-77)
苏南乡村集中居住的机制研究——基于土地发展权流转视角
季林锋[1]
(78-81)
健康促进视角下高密度社区规划设计与国际经验研究
刘锐[1,2];宋肖鲲[1]
(82-85)
游客感知视角下的历史古镇景区交通导览系统有效性研究——以上海朱家角古镇为例
张倬瑶[1];徐炜[1]
(86-89)
基于NPV模型驱动下的城市更新路径创新与实践探索
朱凯第[1,2]
(90-93)
从《管子》的城市规划理念到韧性城市建设——古今城市营建中的变与不变
池梦洁[1,2]
(94-97)
医院户外疗愈环境特征与疗愈介导因素的关联性研究
薛咏麟[1];钱才云[2];周扬[2]
(98-101)
杭州黄龙洞园林假山艺术解析
潘可萱[1];陈云文[1]
(102-105)
高度城镇化地区景观格局演变及其影响机理
黄宜[1]
(106-108)
弱势与挑战:农村人居环境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机制研究
郑振华[1];陈林泉[1];金依琳[1];王悦童[1]
(109-111)
专业竞赛中花境的主题选择、植物组成和长效性评价
孙向丽[1];林德豪[1];王孟瑾[1];陆静[2];朱莉红[2]
(112-115)
基于数字技术的文化景观遗产感知可视化研究——以大明寺为例
陈筠语[1];李天劼[2];宋扬[1]
(116-118)
市政有机生命体的生态景观空间构建
杜隆隆[1]
(119-121)
城市微更新理念下老城区口袋公园改造设计研究——以沈阳市劝工口袋公园为例
冼宁[1];闫琳可[1]
(122-124)
“中和之美”在文人园林意境塑造中的表现
辛贤实[1,2];荀琦[1,3]
(125-127)
生态化浪潮下的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与建设的反思——以山东省少海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刘森[1];王子悦[1];荣振光[1];杨希琳[1]
(128-129)
商业综合体文化空间营造策略研究
黄骏[1,2,3];马峥[1];林燕[1,3,2]
(130-133)
兴城古城街区空间活力再生及更新改造探究
金莹[1];李帅[1]
(134-136)
基于参数化形态生成技术的浙江安吉竹编形态设计研究
傅瀚锋[1];李天劼[2];宋扬[1]
(137-139)
烟火人间,雅俗光影——城市历史街区建筑光环境设计分析
王小冬[1,2];李宁[3,4]
(140-142)
基于POI数据的泉州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研究
任嵘[1];吴志刚[1]
(143-146)
基于rPPG的乡村外部空间要素的感性评价——以邯郸市张庄为例
任洪国[1];张璐佳[1]
(147-149)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职校个性化学习空间设计研究
邱飞岳[1];管睦洁[1];刘雪冰[1]
(150-152)
文化经济发展模式下文化型社区空间重构研究——以呼和浩特市大召社区为例
侯玥[1];白洁[1]
(153-155)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的色彩规划研究
刘倩如[1]
(156-158)
智慧舞蹈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效果研究
伍婧[1];李浩君[1];徐刘杰[2];朱敬东[1]
(159-161)
基于IPA分析法的研究型大学复合化科研空间环境设计策略研究
李彬彬[1,2];刘睿[1];张靖宜[3]
(162-164)
基于城市微更新策略下的社区老旧空间改造——以太原市耐火西巷社区食堂为例
王秀秀[1];熊玉倩[1]
(165-167)
城市高架桥下空间视觉安全感知评价与影响因素探析
李俊[1];郑少鹏[1,2]
(168-171)
浅谈因子分析法在儿童友好博物馆空间设计方面的应用
梁妍[1];满红[1]
(172-174)
基于空间基因理论的大庆市历史城区空间演进研究
高翯[1];王聪[1]
(175-177)
中国传统美学中意境的情感表达与艺术表现研究
郑淼[1];王宏玉[1]
(178-179)
环境育人视角下的高校外部空间设计策略分析
段宇[1];韩军[1]
(180-182)
叙事性视角下美术馆空间交互图式表达研究
覃柳丹[1];鲍英华[1]
(183-185)
基于地域文化的古镇滨水空间设计研究——以福州螺洲镇为例
李嘉琪[1]
(186-188)
基于PSPL调研法的历史文化街区慢行空间品质提升策略研究——以长春市新民大街为例
赵换霞[1];孙瑞丰[1]
(189-191)
浊漳河平顺段沿线传统村落龙王庙空间形态特征
常远[1];王鑫[1,2];薛林平[1]
(192-195)
基于VOSviewer的我国非正式学习空间研究现状及热点分析
陈景明[1]
(196-199)
地方保护机构介入下的历史街区保护——以美国Vieux Carré历史街区为例
季宏[1];陈天华[1];王琼[1]
(200-202)
国家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张顺尧[1];孙静[1]
(203-205)
元宇宙视角下NFT技术对非遗的影响研究
郑淼[1];郭睿彤[1]
(206-208)
转战陕北文化线路保护研究——以杨家沟历史文化名村为例
文雯[1];苏子航[2];刘一瑾[3];熊薇[4]
(209-211)
河南省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空间优化策略探析
赵大山[1];高耸[2]
(212-214)
乡村振兴视野下的工业遗产价值重构与转型设计
黄丽斐[1];毛哲[1];罗凯籍[1];林倩伊[1];管嘉乐[1]
(215-217)
基于全流程复现的浙江矾山矾矿主厂区历史遗存保护与更新研究
陈崇琰[1];方卉[1]
(218-220)
基于工业遗存改造的社区综合体空间使用评价及分析——以成都市成华区天府社创中心为例
吴和蕊[1];王晓南[1]
(221-223)
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仿古城景区旅游吸引力评价研究——以温宿古城文化旅游区为例
邵立伟[1];焦瑞[1];柴健[1];袁安安[1]
(224-227)
城市历史地段价值的挖掘与展示——以浙江省临海市台州街历史地段为例
蔡晴[1];姚赯[1];蔡亮[2];黄向阳[3]
(228-231)
乡村振兴背景下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金德谷[1]
(232-233)
国内外近十年城市遗产保护研究的热点评述
苏昕[1];林翔[1,2]
(234-237)
探索上海近代建筑文化的独特印记——全球化进程中上海近代中西建筑文化交融谱系
高崧[1];李卫东[2];王云霞[1]
(238-243)
基于改进Mask R-CNN的建筑屋面光伏利用潜力评估研究——以长春市工业厂房为例
周春艳[1];路少石[1]
(244-247)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房屋建筑学双语教学的改革策略与实施路径探索
郭婷[1];王群[1];王彩雪[1];梁靖萱[1];李思晨[1]
(248-249)
微空间更新视角下的开封市鼓楼区城市更新设计
于奇[1];谢亦婷[1];金莹[1]
(250-252)
人工智能时代人主导记忆场所重塑的核心价值研究
段文凯[1]
(253-255)
新文科与超学科视角下环艺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与实践
陈虹宇[1,2];陈子昱[3]
(256-259)
AI技术在风景园林专业教学领域的实践探索
孟睿涵[1];刘奚麟[1];刘耘沛雨[1];孟祥庄[1]
(260-261)
基于风景特质评估的风景园林专业场地分析课程教学探索
杨叠川[1]
(262-264)
乡建教育的文化根基与未来之路——俄罗斯乡村振兴中的建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张东晖[1];李爽[1]
(265-267)
基于PBL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逻辑、困境与路径——以建筑设计类专业为例
王林祥[1];章佳萍[1]
(268-271)
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云台山乡村民宿旅游形象感知与提升策略研究
张健[1];刘辉[1];李鑫[1]
(272-275)
“大历史观”视域下永泰庄寨融入建筑设计课程的教改实践研究——以福州大学至诚学院为例
黄惠颖[1];游英[2];陈静[3];陈智伟[1];奚建芳[1]
(276-278)
基于显性文脉传承的历史街区街道空间更新策略研究——以大连团结街为例
高苗[1];马辉[1]
(279-281)
基于智慧化理念的乡村民宿建筑优化设计策略探究
徐强[1];丁琳[1]
(282-284)
产业集群视角下工业遗产型文化创意产业园更新策略研究——以南京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为例
张琪琪[1]
(285-287)
从可持续发展视角解读海洋生态景观设计的创新策略与实践路径
刘森[1];杨希琳[1];王子悦[1];荣振光[1]
(288-289)
“后人类”时代虚拟世界建筑的“现代性”与范式重构
宁涛[1]
(290-292)
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建筑设计教学团队建设——以广州大学建筑设计创新教学团队为例
赵阳[1];周茂[1];夏大为[1];邹煜凯[1];席明波[1]
(293-295)
史料纵深中的南京园林演进——评《南京园林史》
施袁顺[1,2]
(296-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