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冶金教育
China Metallurgical Education
简 介:本刊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在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刊物。是由中国冶金教育学会主办的教育研究学术性刊物。
- 主管单位: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冶金教育学会
- 创刊时间:1992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7-0958
- 国内统一刊号:CN 11-3775/G4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2期
基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精细化教学
连军锋[1];朱易春[1];秦欣欣[1]
(1-4)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机械类国家一流专业建设
张亮[1];高奇[1];李金华[1]
(5-8)
矿物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的发展前景课程教学改革
王琦[1];张泽朋[1];邓雁希[1]
(9-11)
产教融合赋能地方高校非学历教育的现实基础与发展策略
于淼[1];满志伟[1];张立伟[2]
(12-15)
转型高校全域协同生态化培养“双创”人才理念建构与路径优化
张国峰[1];李囝[2];黄洪波[3];张晶薇[3];唐飞[1];樊星雨[1]
(16-19)
“慢阅读”在初中语文现代阅读教学的实施
罗承清[1]
(20-22)
储能原理课程教学探索
许庆利[1];廖丽芳[1]
(23-27)
数智场域下土木类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罗西[1];刘江华[2];于军琪[3]
(28-32)
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双语教材建设
宋洪庆[1,2];毛建军[2];岳明[1];杨连枝[1];曹蕾[2]
(33-36)
能源动力类研究生开展微重力流体物理选修课程的必要性
张雷刚[1];张芳芳[1];张永海[1];张羽翔[1];张波[1];陈俊杰[1]
(37-38)
“三链”融合视角下计算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
樊洪斌[1];蒋励[1];陈晶晶[1];陈雪刚[1];刘莹[2]
(39-41)
AI时代冶金工程类教学改革
焦汉东[1]
(42-44)
数智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路径
李爱梅[1]
(45-47)
基于数字化技术和工程实践的机械设计基础教学
田宏志[1,2];王继荣[1,2];孙浩洋[1,2];张艳平[1,2];张圣斌[1]
(48-50)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叙事逻辑
许占鲁[1];王子怡[1];章银君[1]
(51-53)
面向“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制图课程教学
许倩[1];杨光辉[1];陈平[1];郑莉芳[1]
(54-58)
材料虚拟表征实验室开发与应用
高彩茹[1];彭良贵[1];丁桦[2];陈俊[1];王建[2];王佳夫[1];吴红艳[1];冯莹莹[1];张维娜[1];薛文颖[1];赵文柱[1]
(59-60)
工程材料课程赛教训一体化教学改革
宋涛[1];吕文兵[2]
(61-62)
科技竞赛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王明玉[1];李志榕[2];张贵清[1];李青刚[1];曹佐英[1]
(63-66)
“以赛促学”引领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创新实践
周林元[1];尹少武[1,2];崔祖涛[1];刘锡林[1];吴柯[1];王阳墚旭[1]
(67-70)
冶金传输原理本科实验教学改革
赵立华[1];杨帅[1];韩丽辉[1];白皓[1]
(71-74)
红医精神融入医学生职业信仰教育的三重向度
赵玮[1]
(75-78)
国际中文教育课程思政探索
陈娟[1]
(79-81)
辽宁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陈海龙[1]
(82-85)
英语阅读中课程思政与批判性思维的融合
侯彩静[1];景美霞[1];张晓世[1]
(86-88)
冶金行业类高校自动化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李擎[1];崔家瑞[1];孙秋野[2];蒋朝辉[3];陈东岳[4];杨旭[1];景鹏[1]
(89-93)
高校语言文字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李大宽[1]
(94-96)
明南直隶嘉靖倭患及抗倭海防战术(一)
苏辰[1]
(97-102)
抗日战争时期北平中共党组织历史考察
程恩思[1];赵星雨[1];高云[1]
(103-106)
融媒体时代提升高校社科学报文化传播力的策略
许伟丽[1];范兆琳[2]
(107-109)
AIGC时代对科技期刊编辑素质的要求
曹兵[1];李洁[1];蒋伟[1];郭艳琳[1]
(110-112)
新媒体视角下高校统战文化建设
房红丽[1]
(113-1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毛泽东诗词探析
孟令新[1]
(117-120)
地方高校教学督导工作信息化建设研究
朱光俊[1];徐少华[1];李星霓[1];汤颖[1];丁又青[1]
(1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