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传媒
Today's Mass Media
曾用刊名:报刊之友
简 介:《今传媒》是200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在10多年的办刊经历中,得到全国新闻传播学领域众多专家学者和广大作者的关爱及大力支持。办刊理念:关注今日传媒,评论传媒、推介传媒、研究传媒、服务传媒,贴近传媒人和传媒市场,解读传媒现象和传播行为。 办刊定位:围绕传媒主题,用新理论、新观点、新视角、新模式、新技术解读传媒现象和传播行为,成为国内最具权威的传媒行业专业期刊之一。 主要内容:传媒管理机构的政策法规信息发布及解读,业界重大新闻动态及分析,传媒产业与传媒市场研究,传媒界专业学术探讨。重在选题策划,突出权威解读、专题报道和深度报道。具体涉及新闻学、传媒学、立体与平面传媒理论、技术手段与方式研讨交流等,同时辐射其它交叉学科领域中具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 主管单位:陕西省出版印刷公司
- 主办单位:陕西今传媒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
- 创刊时间:1992
- 出版周期:月刊
-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南二环西段78号12楼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8122
- 国内统一刊号:CN 61-1430/G
- 邮发代号:52-157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2期
构建网络主流政治文化新格局——基于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探究
李开颜[1]
(1-4)
人机共生时代外宣翻译的国际话语权建构研究
尹佳[1];李鑫[2]
(5-9)
意识形态工作者的网络媒介素养培育探析
尹国荣[1];魏媛[2];李伟[2]
(10-13)
体育赛事危机事件的网络舆论演化研究
石强[1];王闽露[1];王中生[1]
(14-17)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新闻生产和传播的影响
谭春[1]
(18-22)
算法推荐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可行性分析
汤俪瑾[1];胡彤彤[1]
(23-26)
新媒体接触行为对大学生HPV疫苗接种意向影响——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研究
李逸凡[1];胡云芊[2];刘立荣[1]
(27-31)
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重要性及其优化策略研究
祁朝晖[1]
(32-35)
短视频新闻生产的维度分析及传播策略
王晓山[1]
(36-39)
参与式文化视域下的短视频实践研究——以博主姜阿四为例
徐樵楚[1]
(40-43)
浅谈新闻报道如何赢得受众认可
张亚东[1]
(44-47)
智慧化台站运维系统建设分析
郭兵[1];滑雷[1]
(48-51)
声音媒介下的经典文学复兴:《红楼梦》播客的传播特征研究
路易丝[1]
(52-55)
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农业高校青年编辑发展路径研究
张波[1];黄恩东[2];姜爽[2]
(56-59)
自媒体时代汉语视听说教材编写与出版的思考——以“别见外”短视频为例
路冬月[1]
(60-63)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医学论文评审中的潜力与局限
田甜[1];王朝晖[1];王尔亮[2]
(64-69)
思政教育融入中小学美术教材的路径探究
蒋博[1];胡悦[2]
(70-73)
2014—2023年国内学术不端研究热点分析及启示
王玉静[1];李晓宁[2];余一彤[2]
(74-79)
从《警察荣誉》看基层民警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吴健[1]
(80-84)
主旋律专题片《人民的小康》的视觉修辞探析
张一弛[1]
(85-88)
网络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的拟人化手法研究
李婷[1]
(89-92)
万玛才旦电影创作路径探析
陈稷[1]
(93-96)
困境审视与策略应对:革命文化传承的整体性思索
张润香[1]
(97-100)
元宇宙视域下西藏民族文化国际传播的创新路径探析
许颖[1];吴茨[1]
(101-104)
川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以薅草锣鼓为例
张志巍[1];曹熠[1]
(105-108)
衢州“礼”的发展与传播研究
袁美琳[1];胡兴莉[1]
(109-112)
数字时代中原文化发展的价值取向与路径研究
赵斐[1]
(113-116)
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研究——以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例
王亮[1];杜森林[1]
(117-120)
大数据时代莆仙戏的数字化保护与活态传承
林亚丹[1]
(121-124)
新媒体语境下传统主流媒体的短视频传播研究——以《人民日报》抖音号为例
史涌涛[1]
(125-128)
智能媒体时代老年群体数字化生存现状与脱困路径研究
张蕾蕾[1]
(129-132)
雷锋精神对高校“讲好中国故事”重要作用的研究
孙擎[1];王晓翔[2];王妍[3]
(133-136)
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现状、优化路径与模式探索
李佳霓[1]
(137-140)
内部控制在高校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陈磊[1];谢亚萍[1];郭晓雁[1]
(141-144)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涉农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陈洋[1]
(145-148)
网红文化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研究
钱乐悠[1]
(149-152)
警务化视角下民事执行权的优化路径
黄梓嫣[1]
(153-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