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 登录 注册 2025年07月01日 星期二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承建
分类表
关闭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Modern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该刊已选入:武大RCCSE核心期刊(2020)、社科基金资助期刊(2014)、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20)、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年)、社科基金资助期刊(2024)

曾用刊名: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简  介:该刊以学术性、时代性、思想性为追求,视野开阔,理论超前,思想活跃,观点新颖。在高校学报中,它突破了传统学科研究领域相对稳定的规范,站在时代的潮头和理论的前沿,密切关注变动着的以广播电视为中心的大众传播事业的新问题、新现象、新观念,为理论研究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与活力,使研究充满时代精神和前瞻意识。在新闻传播类学术刊物中,它超越了一般此类刊物重业务、重应用的倾向,从整个社会文化大背景对传播现象进行全方位、综合性的理论研究,并紧紧追踪国内外理论研究的最新动向和学科前沿,从而营造出更高层次的学术理论和文化品味,被誉为广播电视期刊中“学院派”的代表。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 创刊时间:1979
  • 出版周期:月刊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1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7-8770
  •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363/G2
  • 邮发代号:2-753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3期

纷争与辨正: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学术属性与理论特质 陈世华[1] (1-13)

走出纷淆:大学新闻系科名称的流变与规制(1921—1952) 梁德学[1] (14-28)

新闻能力作为执政能力的实质、构成与特殊作用 宋健林[1,2];杨保军[1,2] (29-37)

“行医与传播”:乡村医生健康传播实践之困 黎藜[1];曹珊雨[1] (38-47)

智能生物识别信息传播的公众接受态度与风险意识研究 高冉[1] (48-54)

马克思生活形象的媒介书写:基于《人民日报》的考察 蔡梦迪[1,2] (55-64)

认知负荷理论视角下国际传播策略对传播效果的组态影响机制——基于北京冬奥会宣传片的fsQCA研究 张燕[1];赵天睿[1] (65-73)

近代以来“中国茶”在海外传播中的概念勾连及文化演进 彭华新[1];李兰馨[1] (74-82)

邹韬奋《生活》周刊镜鉴:基于“王保婚事”报道的研究 刘宝珍[1] (83-93)

视角、时长与情绪:爆款短视频创作范式研究 殷俊[1];杨金川[1] (94-103)

文化强国,影视有为:“影视强国”建设的理论探究与实践进路 张国涛[1] (104-113)

“空气墙”的隔与通:电子游戏空间叙事中的“否叙述”与遍历挑战 郭旭东[1];曹漪那[2] (114-122)

基于意象意境论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审美营造 赵莹[1] (123-130)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数字游戏音乐的跨文化共情机制 杨璇[1];韩霓[2] (131-138)

在小红书上旅游:透视旅游攻略的网络传播 蔡骐[1];张安逸[1] (139-149)

传播互动失败情境下用户对AI客服的持续信任研究:基于归因理论视角 陈素白[1] (150-158)

智能传播的网络聚集性及其小世界网络模型 周赟[1];童李心荷[2] (159-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