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Modern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该刊已选入:武大RCCSE核心期刊(2020)、社科基金资助期刊(2014)、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20)、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年)、社科基金资助期刊(2024)
曾用刊名: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简 介:该刊以学术性、时代性、思想性为追求,视野开阔,理论超前,思想活跃,观点新颖。在高校学报中,它突破了传统学科研究领域相对稳定的规范,站在时代的潮头和理论的前沿,密切关注变动着的以广播电视为中心的大众传播事业的新问题、新现象、新观念,为理论研究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与活力,使研究充满时代精神和前瞻意识。在新闻传播类学术刊物中,它超越了一般此类刊物重业务、重应用的倾向,从整个社会文化大背景对传播现象进行全方位、综合性的理论研究,并紧紧追踪国内外理论研究的最新动向和学科前沿,从而营造出更高层次的学术理论和文化品味,被誉为广播电视期刊中“学院派”的代表。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 创刊时间:1979
- 出版周期:月刊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1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7-8770
-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363/G2
- 邮发代号:2-753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1期
传播何以可能:笛卡尔式沉思与传播现象学
张青[1]
(1-12)
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的三个认识维度
陆小华[1]
(13-20)
政法机关舆情处置的发展脉络和“三同步”机制
王黎鹏[1];高晓虹[2]
(21-31)
异度时空下的社会技术想象:国际新闻中我国传统科技形象的计算文本分析
杨正[1];冯韵[1]
(32-43)
语词·社群·规制:网络暴力生成的多维思考
秦伯约[1]
(44-53)
中华文明海外传播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学理互构
王天歌[1];姜飞[2]
(54-63)
以空间为视域:平台化时代国际传播的观念转型
李鲤[1];余威健[2]
(64-70)
社会议题广告的公共传播发展研究
宋红梅[1];丁俊杰[1]
(71-79)
中国电影(2013—2023)海外网络评论的话语建构比较研究——2024年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报告
黄会林[1];袁钺[2,3];胡祥[2,4]
(80-90)
多元共生的媒介场域:剧本杀的跨媒介融合研究
张立娜[1];陈旭光[2]
(91-99)
创新与标新:时尚传播视角下的科技与时尚之关系
赵振祥[1,2];黄子婷[3]
(100-106)
网络综艺节目传播效果影响因素研究——基于30个样本的定性比较分析
刘鸣筝[1];苏芊芊[1]
(107-116)
赛博格的面具:短视频生产中集体表演性的生成机制
战迪[1];方杰云[2]
(117-124)
数字零工的主体性与空间生产——基于北京社区快递配送员劳动过程的人类学研究
周凌宇[1,2];胡泳[3]
(125-140)
人—机传播的系统本质与模型
周仪涵[1];姚林青[1]
(141-150)
智能出版平台版权侵权治理困境及应对机制
简川[1];刘皓阳[2]
(151-160)
影视基地旅游意愿的影响研究——基于用户生成内容的考察
周锦[1];高文岭[1]
(16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