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Chines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Values
简 介:《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是国内首家以当代社会价值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专业期刊。本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与价值相统一的原则,秉持“思想性、学术性、前沿性、创新性”的理念,努力创办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学术刊物,为广大从事价值理论和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 创刊时间:2016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6-1723
- 国内统一刊号:CN 10-1362/D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3期
                                
                                    
                                        亚里士多德“四因说”对黑格尔早期存在学建构的影响——基于《伦理体系》与《形而上学》的再探讨
                                    
                                
                                    
                                        翁少龙[1]
                                        (5-15)
                                    
                                         
                                    
                                    
                                    
                                
                                
                                    
                                        论斯特劳森对于道德责任的解释秩序之逆转
                                    
                                
                                    
                                        钟家渝[1]
                                        (16-22)
                                    
                                         
                                    
                                    
                                    
                                
                                
                                    
                                        迈克尔·史密斯支持休谟动机性理由的论证——基于《道德问题》的解读
                                    
                                
                                    
                                        云兵兵[1]
                                        (23-33)
                                    
                                         
                                    
                                    
                                    
                                
                                
                                    
                                        民族与革命——恩格斯对德意志帝国主义的批判
                                    
                                
                                    
                                        宋一帆[1]
                                        (34-43)
                                    
                                         
                                    
                                    
                                    
                                
                                
                                    
                                        阿多诺对资本主义社会正义悖谬的剖解——基于自我持存原则的视角
                                    
                                
                                    
                                        侯振武[1];曹远婷[2]
                                        (44-51)
                                    
                                         
                                    
                                    
                                    
                                
                                
                                    
                                        两种自由还是一种自由——阿马蒂亚·森全面自由观的价值意蕴及其实现
                                    
                                
                                    
                                        潘越[1];赵骋昊[2]
                                        (52-61)
                                    
                                         
                                    
                                    
                                    
                                
                                
                                    
                                        “感”不等于“感应”——论张载之“感”的四重内涵
                                    
                                
                                    
                                        冀原安泽[1,2,3]
                                        (62-69)
                                    
                                         
                                    
                                    
                                    
                                
                                
                                    
                                        数字劳动异化:具体表现、现实成因及 消解路径
                                    
                                
                                    
                                        赵林林[1];陈衍亘[1]
                                        (70-80)
                                    
                                         
                                    
                                    
                                    
                                
                                
                                    
                                        马克思私有财产批判的生存论线索:占有与中介
                                    
                                
                                    
                                        郭子辰[1]
                                        (81-88)
                                    
                                         
                                    
                                    
                                    
                                
                                
                                    
                                        福克特·威尔肯的人格主义价值理论
                                    
                                
                                    
                                        W.H.威尔克迈斯特[1];罗松涛[2,3,4];陈薪水[3]
                                        (89-102)
                                    
                                         
                                    
                                    
                                    
                                
                                
                                    
                                        巴什拉、康吉莱姆、福柯与认识论中的“法式风格”
                                    
                                
                                    
                                        让-弗朗索瓦·布劳恩斯坦[1];李鹏飞[1]
                                        (103-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