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Bulletin of Sport Science & Technology
简 介:《体育科技文献通报》月刊1993年创刊,是国内目前唯一的综合性体育科技文献汇编。旨在多层次、多角度介绍国内外有关体育管理、科学训练、科学健身、体育教育以及体育产业等方面的新思路和新成果。为了促进竞技体育、社区健身、体育产业和体育教育各界人士之间的沟通。
- 主管单位:国家体育总局
- 主办单位: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中心
- 创刊时间:1993
- 出版周期:月刊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11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0256
- 国内统一刊号:CN 11-3262/G8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2期
巴黎奥运会中国女子篮球与八强队伍竞技实力比较研究
翁鑫宇[1,2];苑廷刚[2];敬龙军[1]
(1-5)
巴黎奥运会游泳项目男子4×100m混合泳接力项目决赛成绩与技战术分析
陈芸俊[1];何秋雨[1]
(6-9)
巴黎奥运会羽毛球女双决赛技战术统计比较分析
李明月[1];王程善[1]
(10-12)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羽毛球女子单打运动员陈雨菲制约性技术应用效能评价
葛佛江[1];兰彤[1]
(13-17)
世界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竞技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研究——以2001—2024年ITTF世界积分排名前16名的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为例
李淏白[1];牛剑锋[1];刘梁儒[2];高志坤[1];郭霄洁[3];王子怡[1]
(18-21)
2024年WTT福冈总决赛男子单打比赛王楚钦技战术分析
刘维文[1];舒颜开[1]
(22-25)
田径世锦赛女子100m跑项目竞技格局动态演进态势研究
秦玖[1];陈小伟[1];刘海龙[2]
(26-29)
男子十项全能成绩的灰色关联分析——以2024年巴黎奥运会为例
谭凯峰[1];秦渝阳[1]
(30-34)
高原冬训环境下优秀女子马拉松运动员刘梦的训练分期特征与负荷调控
周永生[1];田浩[2]
(35-39)
2024年“三清山杯”全国健美操锦标赛成年健将组女单前3名运动员难度动作选编探析
李会会[1];张小龙[1]
(40-42)
竞技健美操难度动作的技术特征与训练方法研究
易木子婕[1];袁海龙[1]
(43-45)
基于CiteSpace的中外竞技健美操研究可视化分析
刘松[1];钟俞春[1];徐金[1]
(46-50)
青少年游泳运动员专项体能指标体系研究
熊丽[1]
(51-53)
基于运动员选材视角2D:4D与运动表现的生物学机制和实证研究综述
梁芝栋[1];陈荟宇[1];赵宪永[2];王艳红[2]
(54-58)
运动员正念训练的研究热点与前沿趋势——基于VOSviewer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景彪[1];苏宁[1];胡佳玉[1];刘桂芳[1]
(59-62)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
张宁[1];李良明[1]
(63-66)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治理策略研究——以淮北市为例
陈放[1]
(67-69)
基于CiteSpace的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研究可视化分析
丁广鹏[1];王力[1];李思宇[1];宋友飞[2]
(70-74)
乡村体育赛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鲍亚平[1]
(75-77)
全民健身赛事品牌化发展的现实困囿、时代意蕴及推进路径研究——基于品牌资产理论
滑益龙[1];王瀚[1]
(78-82)
全民健身视角下体育公园发展研究
解剑锋[1];谢昊霖[1]
(83-85)
基于“钻石模型”的体育产业竞争力分析
王文龙[1];唐煜昕[2]
(86-89)
赛场与市场的交汇:巴黎奥运会对中国体育用品贸易的双重影响
梁清瑶[1]
(90-93)
基于PEST分析的新时代环渤海经济圈滨海体育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
任福宁[1];陈旭[1];刘启豪[1];王明哲[1]
(94-97)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崇礼区冰雪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王勇[1];夏青[1];李文博[1];宋龙基[1];郑亚林[1];王光军[1]
(98-100)
基于CiteSpace的中国冰雪旅游研究可视化分析
马晨光[1];张鑫[2]
(101-105)
传播学视域下体育彩票公信力提升策略研究
杨叶浩[1];史文文[1]
(106-109)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基于TOE理论的定性比较分析
张希凡[1];郑旗[1]
(110-113)
体教融合的内在逻辑、现实问题与优化路径
刘文烁[1,2];金宗强[2]
(114-117)
新时代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纾解路径
徐俊伟[1];敬龙军[1];杨世成[1]
(118-121)
自行车不同骑踏方式对健康大学生足底压力影响分析
任杰英[1];王定宣[2]
(122-126)
大学生体育锻炼对自卑感的影响: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
谭昌菘[1]
(127-131)
激发学生运动动机的策略探究:动机理论与教学法的融合
孟泽禹[1]
(132-136)
高校篮球教学中学生心理韧性培养策略研究
刘博[1]
(137-139)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基本内涵、问题审视及路径优化
丁亚会[1];李凤梅[2]
(140-143)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现状分析的四重逻辑与战略实施的四重路径
李芷亮[1];刘建[1];周静静[1]
(144-148)
不同技能水平网球选手正手击球动作生物力学分析
谢克旺[1];陈岩[2]
(149-152)
“家校社”协同育人视角下小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现实困境与协同策略
闵子骏[1];阳艺武[1];陈鹏[1]
(153-157)
核心素养视域下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动因、内涵与推进策略
张东洋[1]
(158-161)
新课标视域下个性化体育的内涵意蕴、价值诉求与践行策略研究
裴胜荣[1];汪明春[1]
(162-165)
新课标下中学体育教师对学生发展目标的认知与实践探究——基于Nvivo的质性分析
白文龙[1]
(166-171)
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传承研究
都晓娟[1];张帅[1]
(172-175)
民族传统体育高质量发展政策执行的现实困境与优化策略——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的分析
陈礼兰[1]
(176-180)
健康中国背景下青少年主动健康素养培育的必然价值、现实之境及应然之策
陆贝[1]
(181-186)
儿童青少年基本运动技能和身体活动关系的研究综述——基于2015—2024年的文献研究
王太金[1];郭笑颜[1]
(187-191)
高强度间歇训练影响超重或肥胖青少年心肺功能的Meta分析
周载文[1];吴正杨[1];张杰[1]
(192-196)
基于CiteSpace的有氧运动干预神经发育障碍儿童研究可视化分析
李虹瑶[1];于晶[1]
(197-200)
运动零食对久坐成年人血糖、胰岛素和甘油三酯影响的Meta分析
邱龙珍[1];宋蓉[2];谢程光[3];朱彪[1];王泽湘[1];李学亮[1]
(201-207)
IT人群体力活动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和灰色关联度分析
杨华[1]
(208-211)
羽毛球运动对久坐年轻女性身体成分与基础体力的影响——基于6周与8周训练周期的比较研究
林祥强[1];李亮亮[2]
(212-215)
基于CiteSpace的我国近10年羽毛球运动研究可视化分析
张玲琴[1]
(216-219)
基于CiteSpace的国外奥运志愿遗产研究可视化分析
宋佳宁[1];邱辉[1]
(220-225)
群众体育数字化发展的逻辑理论与实践反思
匡恒疆[1];洪邦辉[1]
(226-229)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全民健身的逻辑理路、现实藩篱与实现路径
刘瑞玲[1];石庆福[2]
(230-233)
数字赋能城市体育公园建设:逻辑进路、实然困境与路径选择
曹坤[1];王永鑫[2];王梦卓[2]
(234-237)
我国智慧社区健身中心的运营模式、现实困境与纾解路径
李英[1];查金[2]
(238-241)
积极老龄化视域下社区老年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的现实困境与实践方略
冯禹橙[1];李良明[1]
(242-245)
数字化赋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性重构研究
李雙[1];张小林[1];王洪玉[1]
(246-249)
新质生产力驱动城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智慧化转型的价值意蕴、现实之困与纾解之策
韦伊洋[1];张向洋[1];孙玲玲[1]
(250-252)
新质生产力驱动体育赛事高质量发展:逻辑机理、发展路径和赛事案例
辛长成[1]
(253-256)
新质生产力驱动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
周宏思[1];熊轩迎[2];施吉良[1]
(257-260)
新质生产力促进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现实障碍与实践路径
刘博文[1];吴春祥[1];宋晨星[2];赵璐[3];李梦宇[4]
(261-264)
新质生产力赋能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高质量发展:价值意蕴、现实问题与推进路径
王江城[1];董如豹[1];刘羽琴[1]
(265-269)
破界与跃迁:AIGC技术浪潮下体育媒体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
朱智南[1]
(270-275)
基于CiteSpace的人工智能赋能体育教学研究可视化分析
杨俊杰[1];廖萍[1];王俊杰[1]
(276-280)
数字化背景下职业院校体能训练课程精准教学改革研究
朱丽敏[1];王丽娜[1];张龙凤[1]
(281-284)
数字化教育背景下体育教学的现实困境与优化策略
陶泽辉[1];曹乐意[1];孟鑫[1]
(285-287)
数字驱动中学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
吴玉明[1]
(288-290)
人工智能技术在体育教学应用中的学生数据隐私保护研究
张岩杰[1,2];张恩利[1,2];常任琪[2,3];张兆辉[1,2];程菲[1,2];杜康[1,2]
(291-294)
科技赋能小学体育教学“五育并举”实践探索——以“智能跳绳挑战计划”为例
王福伟[1]
(295-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