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德育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曾用刊名:小学德育
简 介:《中小学德育》是由国家教育部委托华南师范大学主办的一本全面反映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专业期刊,同时作为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研究分会会刊。本刊致力于为中小学德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者提供最新的德育改革动向、权威的德育政策指引、新锐的德育研究成果、鲜活的德育实践经验,力争成为中小学德育改革的“风向标”,锐意改革的“排头兵”,德育工作者交流经验、探索德育规律的“大舞台”,引领德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广大德育教师的“参谋部”。
- 主管单位:广东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教育部委托华南师范大学
- 创刊时间:1985
- 出版周期:月刊
- 地址: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1183
-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682/G4
- 邮发代号:46-252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7期
“发现”教育:拓展生命成长的空间——普宁市占陇镇桥柱初级中学特色采风
(F0002-F0002)
教育当以生命为怀
张晓华[1]
(1-1)
数智时代道德主体养成
徐向阳
(4-4)
智能时代中小学生的人智观念:育人价值与培育途径
穆肃[1];张誉尹[2];张缨斌[1]
(5-8)
数智时代的道德冷漠及其消解
李云星[1,2];汪瑞[3]
(9-14)
品德数字化评价的基本方式、潜在风险及优化路径
赵桐[1];李伟言[1]
(15-18)
数智时代的道德主体养成:挑战、机遇与素养化路径
吴丹颖[1];左璜[2];方征[1]
(19-22)
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家庭教育创新实践——以“父母AI好帮手”智能体建设为例
黄浩森[1,2]
(23-27)
寻求价值统一:学校德育品牌化实践再审思
姜子豪[1]
(28-33)
长征精神引领红色基因传承——大思政教育的校本创新探索
宋继东[1]
(34-37)
基于交叠影响域理论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
宋文杰[1];张忠宝[1]
(38-41)
构建儿童友好型校园:“5+1”生长型支持体系的实践路径
张冠军[1];谢存[1]
(42-45)
基于教育家精神的乡村教师职业画像:困境突破与实践创新——以广东普宁桥柱初级中学为例
杨舜鸿[1]
(46-49)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实践——以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初级中学为例
孔健勇[1];郝爽[1];王志仁[1]
(50-53)
“举一致用”:高中思政课结构化教学新探索
杨亮[1]
(54-57)
道德与法治表现性评价的评分规则制订误区及其矫正
季文华[1];陈小荣[2]
(58-61)
新课标视域下初中语文学科德育的实践困境与创新路径——以传统文化教学为例
陈锦才[1]
(62-65)
德育路径重构:从经验执行到成长引领的范式转型——以班级自主管理内涵建设为例
沈育生[1,2]
(66-69)
说好课的前提是“想通了”——一位校长“备战”正高评审的心灵手记
潘照团[1]
(70-73)
“捕捉”光影里的童年——扬中市油坊中心小学王燕校长的光影育人实践
王燕[1]
(74-78)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提升年”行动的通知》
(79-79)
七部门联合倡议:守护青少年远离网络涉毒风险
(79-79)
张志勇:在凝聚共识合作共治中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提升年”行动
(79-79)
近八成受访家长认同劳动课需将“出力流汗”作为重要考量
(79-79)
尹伟、顾欢欢、刘亚:倡导“减法”式评价,回归育人本位
(80-80)
高德胜: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应采取叙事为主,兼顾论证的文体选择
(80-80)
英国:品格教育回归
(80-80)
深耕共育土壤 生长“爱·美”童年——广州高新区第一小学德育实践探索
(81-81)
广东省东莞市可园中学 “六维一体”育新人 “圆梦教育”创品牌
(8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