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与传播评论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Review
该刊已选入:武大RCCSE核心期刊(2020)、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扩展(2019-2020)、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4-2016)、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年)
曾用刊名: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简 介:本刊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武汉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其前身是1930年创刊的《国立武汉大学文哲季刊》,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列举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中国高校双十佳社科学报”、“全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类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湖北十大名刊”、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和“名栏工程”入选期刊。主要开设哲学、文学、历史学、新闻传播学等栏目。宗旨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繁荣学术事业,开展学术争鸣,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武汉大学
- 创刊时间:1930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地址:湖北武昌珞珈山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6-5443
- 国内统一刊号:CN 42-1900/G2
- 邮发代号:38-340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2期
深度求索与理论思维的去蔽
单波[1]
(1-1)
中国农产品品牌故事的原型类型及结构特征
程志宇[1]
(5-19)
直播间里的“夕阳红”:乡村老年人数字接入中的劳动实践与关系重塑
徐婧[1];曾维珊[2]
(20-32)
AIGC时代新闻作品版权价值的实现进路
张惠彬[1];陈妮[1]
(33-44)
“不甘无名”:基于生成式AI的粉丝创意实践研究
张玲玲[1];胡忆然[1];肖窈[1]
(45-53)
意识形态“唤问”与自我决定:数字自我呈现行为的异化根源与出路
黄慧[1];韩传喜[2]
(54-62)
新文科背景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周茂君[1,2];王嘉奇[2,3]
(63-75)
智能传播人才培养的现状和进路
王琼[1];吴起[1]
(76-87)
跨国传播中的身体媒介与传播实践——以G组织青年为例
赵一菲[1];牛静[2]
(88-96)
平台基础设施、数字主权与新地缘政治——一项基于抖音和TikTok的研究
刘洁[1];刘战伟[2]
(97-108)
技术·组织·环境:中国广告公司智能化转型动因研究
孟令光[1];吕乐杨[2]
(109-119)
“船”的传播实践:鸦片战争前后中英交往中的物质性媒介考察
张玥[1]
(120-128)